
謂因羞慚而臉上發燙。極言慚愧之意。 宋 蘇轼 《答楊禮先書》之一:“厚貺狨皮、石硯、蠟燭,物意兩重,不敢違命,但有愧灼。”
“愧灼”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uì zhuó,其核心含義是因感到羞慚而臉上發燙,形容極度慚愧的心情。
基本釋義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補充
“愧灼”強調因道德或情感上的虧欠引發的強烈羞愧感,常見于古典文獻和正式表達中。如需更多例句或語源考據,可參考蘇轼相關書信或權威詞典。
愧灼(kuì zhuó)是一個漢字詞組,形容内心深感愧疚、自責的情緒和心态。這個詞常常用來表達一個人因為自己的過錯、錯誤或不善行為而感到内疚、慚愧的心情。
愧字由心部和鬼部組成。
心部(㣺)是愧字中的主要部首,表示與情感、心理相關的意義。它由5畫組成。
鬼部(鬼)是愧字中的次要部首,表示與鬼神、超自然相關的意義。它由7畫組成。
愧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媿(kuì)”。漢字“媿”是由女(女)和鬼部(鬼)組成,表示一個女人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愧疚和羞恥。
在繁體中,“愧”仍然保留着“媿”的結構。
古代的愧字,在演變過程中有許多不同的寫法。其中一種寫法是将心字旁增加兩個附點,稱為“﨣”。
1. 他做了一件傷害别人的事情後,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愧灼。
2. 她因為對朋友說了傷人的話,感到愧灼而道歉。
自愧不如、羞愧、慚愧、無地自容。
内疚、懊悔、愧疚、悔恨。
灑脫、自豪、得意、無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