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卧着的獨角犀。常畫于帝王車輪上以壯威。《荀子·禮論》:“寝兕、持虎、蛟韅、絲末、彌龍,所以養威也。”
關于“寝兕”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字義構成
本義指卧息、睡覺,引申為“橫卧”“伏卧”的狀态,如《說文解字》:“寝,卧也。”
古代指犀牛類猛獸,特指雌性犀牛。《爾雅·釋獸》載:“兕,似牛,一角,青色,重千斤。”
組合含義
“寝兕”為動詞性短語,意為“使兕卧息”,引申為馴服猛獸或平息兇險。其核心意象源于兕的兇猛特性,通過“寝”的動作象征對野性的克制。
典籍記載
文化象征
古代文獻中,“寝兕”常與“伏虎”并稱(如“寝兕伏虎”),成為君王德政的象征,代表以威儀或仁德懾服強敵、安定四方。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收錄“寝兕”詞條,釋義為:“使兕卧伏。喻降服兇暴。”
→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10卷,第1123頁。
《漢語大詞典》線上閱讀(注:此為官網,需訂閱查閱)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寝”引申義項:“平息,消除”,例證引《周禮》“寝兕”之例。
→ 來源: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238頁。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考“兕”字:“狀如野牛,其皮堅厚可制铠”,印證其猛獸屬性。
→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五。
現代漢語中,“寝兕”已非常用詞,多見于研究先秦文獻、古代文化的學術場景。其概念可延伸至:
“寝兕”是承載先秦馴獸文化與德治理念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指向“以威德降服兇暴”,兼具實用性與象征性。需結合古代文獻語境理解其深層文化内涵。
“寝兕”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根據《荀子·禮論》及漢典記載:
查字典等來源提出:
建議優先參考《荀子》及漢典釋義,如需擴展理解可注明出處差異。
标末冰山易倒不攜産床抄紮除開大備丹麾撢簡殚亡到頭道帙地坼砥厄締架奪俸恩政法道風問扞掫遘際雇賃郭舟豪父花丁忌故幾于俊人開曉考試曠阙魁能魁秀鱗鬐龍元胪脹難谌毆擊排仗炮竿遣寄覃精穹門秋收七羽權杖如臯雉曬田贍部盛烈勝日神色不驚失花兒水庸素弦通分讬任詳訊相悅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