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辭。謂受人賞識或提拔。 唐 李漢 《<昌黎先生集>序》:“門人 隴西 李漢 ,辱知最厚且親。”
“辱知”是一個古代漢語中的謙辭,通常用于表達對他人賞識或提拔的感激之情。以下是詳細解釋:
辱知(拼音:rǔ zhī)指謙遜地表示自己受到對方的賞識或重用。核心含義是“承蒙知遇之恩”,常見于古代書信或文集中。
唐代李漢在《昌黎先生集序》中寫道:
“門人隴西李漢,辱知最厚且親。”
此句意為:李漢作為韓愈的門生,自謙地表示自己深受韓愈的賞識與親近。
與“辱知”類似的謙辭還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中的用法,可參考唐代文人作品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辱知是一個成語,意指被羞辱、被侮辱的知識分子或學者。這個詞可以來形容那些因為個人觀點、學術研究或言論而受到貶低或羞辱的人。
辱知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辵(辶)和矢。辵(辶)是表示“走”的意思,矢是表示“短箭”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15畫。
辱知最早見于《詩經·王風·君子偕老》:“古公亶父,鳥鳴之徵,它人而不我逾。”這裡“它人而不我逾”即指被别人超過,被辱知。後來,《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也有:“少年雲長不憶事,才子辱知幾番癡。”這首詞使得辱知一詞廣泛流傳。
辱知的繁體字為「辱知」,形式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辱知的漢字曾有多種寫法,如「辱仕」、「辱士」、「辱壥」。這些寫法都是以辶和矢為基礎,衍生出不同的變體。
1. 他因寫出了與時弊相悖的文章,遭到了辱知。 2. 這位學者因為持不同政治觀點而遭受了辱知。 3. 這位教授因對某一學術觀點的批判而被辱知。
組詞:辱罵、辱斥、辱沒、辱弄、知識、知識分子、知己、知音
近義詞:侮辱、羞辱、貶低、惡言相向
反義詞:褒揚、贊美、尊崇、尊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