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府 楚 調曲名。《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八·班婕妤》 宋 郭茂倩 題解:“一曰《婕妤怨》……《樂府解題》曰:‘《婕妤怨》者,為 漢成帝 班婕妤 作也。 婕妤 , 徐令彪 之姑, 況 之女。美而能文,初為 帝 ( 成帝 )所寵愛。後幸 趙飛燕 姊弟,冠於後宮; 婕妤 自知見薄,乃退居東宮,作賦及《紈扇詩》以自傷悼。後人傷之而為《婕妤怨》也。’”又因 班婕妤 失寵後,奉養太後於 長信宮 ,故 唐 人樂府又名《長信怨》。參閱《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
“婕妤怨”是古代詩歌中的經典題材,源于漢代班婕妤的遭遇,常被用來表達宮怨或女子失寵的哀傷。以下是詳細解釋:
“婕妤”原為漢代後宮妃嫔的稱號(位同三品),這裡特指班婕妤。她初受漢成帝寵愛,後因趙飛燕姐妹入宮而失寵,退居長信宮侍奉太後,寫下《自悼賦》及《怨歌行》(又名《團扇詩》)自述悲情。後人感其遭遇,創作了樂府楚調曲《婕妤怨》,唐代亦稱《長信怨》。
失寵之痛
通過對比得寵與失寵的境遇(如李白詩“誰憐團扇妾,獨坐怨秋風”),表現君王恩情的無常。班婕妤《怨歌行》以“團扇”自喻:“常恐秋節至,涼飙奪炎熱”,暗示色衰愛弛的恐懼。
宮鬥縮影
如皇甫冉詩中“花枝出建章,鳳管發昭陽”,描繪新得寵宮妃的得意場面,反襯失寵者的孤寂,暗喻後宮争鬥的殘酷。
此題材成為宮怨詩的代表,王昌齡、王維等均有同名詩作。班婕妤的“團扇”比喻更發展為古典文學中常見的棄婦意象,如納蘭性德“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注:如需了解具體詩句或不同詩人的創作背景,可參考《樂府詩集》或《全唐詩》相關條目。
婕妤怨是指嫔妃或皇帝後宮中的妃嫔因不滿或冤屈而産生的怨恨和憤怒。
婕(女字旁+世):女子服飾中的一種玉佩。
妤(女字旁+呂):美好的女子。
怨(心字旁+3畫):怨恨,不滿。
婕妤怨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古代宮廷生活中的嫔妃們。嫔妃們常常面臨争寵、勾心鬥角的競争關系,因此會産生不滿和怨恨。
婕妤怨(繁體字:嬌妪怨)
在古代,婕妤怨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婕的女字旁在古代寫作女,妤的女字旁在古代寫作女并加上十字。怨的心字旁在古代寫作忄,并在忄下加上3畫的宛字旁。
1. 傳說中的貴妃因受到姐妹們的排擠而心生婕妤怨。
2. 她在後宮中備受委屈,積壓的婕妤怨讓她愈發消瘦。
婕妤怨并沒有常見的組詞搭配,它通常獨立出現。
宮闱怨、後宮怨、嫉妒、嫉妒心、不滿、怨恨、委屈
和諧寬容、友愛、寬容、善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