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指官府按價向民間購買實物。至 唐 宋 以後,實際成為強行攤派、掠奪民財民物的制度。《宋書·武帝紀下》:“臺府所須,皆别遣主帥與民和市,即時禆直,不復責租民求辦。”《新唐書·韓琬傳》:“今和市顓刻剝,名為和而實奪之。”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一》:“且言 江 南和市紬絹,豫給緡錢。郡縣或以私惠人,而不及農者。”《元史·何榮祖傳》:“ 阿合馬 方用事,置總庫于其家,以收四方之利,號曰和市。”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四節:“﹝ 唐 時﹞強令民衆服役叫做召雇,攤派物品叫做和市,表示官出錢雇役買物。”
(2).指與少數民族交易。《舊唐書·回纥傳》:“自 乾元 之後,﹝ 回紇 ﹞屢遣使以馬和市繒帛……以馬一匹易絹四十匹。” 宋 蘇轍 《颍濱遺老傳下》:“ 夏 人竟大入 河 東,朝廷乃議絶歲賜,禁和市。”
“和市”是中國古代經濟制度中的術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解釋:
基本定義
“和市”最初指官府按市場價向民間購買物資的行為。但自唐代起,逐漸演變為一種強制攤派制度。官府常以低價或拖欠款項的方式掠奪民間財物,名為“和市”,實為變相剝削。
曆史表現
“和市”也指中原政權與邊疆少數民族之間的官方貿易,具有政治安撫和經濟交流的雙重目的。這類交易通常由政府主導,涉及茶葉、馬匹等戰略物資。
以上内容綜合了不同曆史文獻對“和市”的釋義,更多細節可參考《新唐書》《元史》等原始史料。
和市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和諧的市場或和平的城市。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和"和"市"。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和市一詞源于古代經濟市場和城市的和諧發展。它形容市場或城市中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和平安定。
在繁體中,和市的寫法為「和市」。
在古時候,和市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字形的變化,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别。
1. 這個城市的和市氣氛使人感到甯靜與安逸。
2. 在和市的市場上,商販們和顧客們友好地交流和合作。
1. 和睦:表示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沒有争吵或争鬥。
2. 和諧:表示各個因素之間相互協調,沒有沖突或矛盾。
3. 和平:表示沒有戰争或沖突,人們生活在安甯與安全中。
近義詞:和合、和諧、和睦
反義詞:沖突、不和、紛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