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餫屯”。馄饨。 清 曹寅 《題畫·菱》詩:“舟煙一點餫屯熟,不讓諸傖食餅牙。”此喻指菱。
“馄屯”是“馄饨”的異體寫法,其讀音為hún tún,屬于漢語中的古稱或方言變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與來源
“馄屯”與“馄饨”同義,指中國傳統面食,即用薄面皮包裹肉餡煮熟的食物。其名稱源于古代對食物形态的描述,《說文解字》提到“馄”意為渾圓,“饨”與吞咽相關,合稱形容食物圓潤易食的特點。
讀音與異體字
相關背景
馄饨在不同地區有“雲吞”“抄手”“扁肉”等别名,曆史悠久,漢代已有雛形,唐代傳入新疆等地。其制作以薄皮、少餡、清湯為特色,餡料多以豬肉為主,調味簡單。
總結來看,“馄屯”是“馄饨”的異體字,讀音和寫法因曆史演變或方言差異形成,但所指食物一緻。若需進一步了解馄饨的具體做法或文化背景,可參考來源中的百科資料。
馄饨(hún tún):是指一種傳統中式食物,通常由大米、面粉、各種肉類和蔬菜等材料制成,具有濃郁的香味和獨特的口感。
拆分部首和筆畫:馄饨的組成部首為“食”和“屯”,其筆畫數為15畫。
來源:馄饨起源于中國南方,最早出現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它不僅在中國内地廣泛流行,而且還被傳入東南亞和許多華人聚居的地方。
繁體:繁體字“餛飩”與簡體字“馄饨”表示的是同樣的食物。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馄饨的寫法多種多樣,其中包括“馩摞”、“閽豚”、“葷囤”等。隨着時間的發展,簡化的寫法“馄饨”逐漸被廣泛接受和使用。
例句:1. 我喜歡在寒冷的冬天吃一碗熱騰騰的馄饨。
2. 這家小店的特色菜是自制的鮮肉馄饨。
組詞:湯圓、面點、水餃、包子、饅頭。
近義詞:餃子、包子。
反義詞:面條、米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