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禮,識禮。《禮記·經解》:“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姦詐。”《荀子·君道》:“古者先王審禮以方皇周浹于天下,動天不當也。”《史記·禮書》:“君子審禮,則不可欺以詐僞。”
“審禮”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綜合解析:
審禮(拼音:shěn lǐ)指明禮、識禮,即深入理解并遵循社會禮儀規範。它強調對禮儀的細緻觀察和恰當實踐,尤其在正式場合評判他人儀态是否符合禮節時使用。
“審”在此指詳細考察(如“審慎”),“禮”涵蓋儀式規範與道德準則。因此,“審禮”不僅是禮儀形式,更包含對禮制精神的深層認知與實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來源。
審禮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仔細觀察、檢驗和評判禮儀的準确性和合理性。
審禮的部首是⺈(用于服飾類字)和示(用于禮儀類字),總共有11個筆畫。
審禮在古代的寫法是審禮,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秋官司樂》:“夫樂盡宗廟貞道之禮也,是以所司樂者,惟是察焉。”這裡的“察焉”即是對禮儀的檢察和判斷。後來,經過演變與簡化,審禮變為了現代的審禮。
而在繁體字中,審禮寫作審禮。
古代寫字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關于審禮的古代漢字寫法主要有篆書和隸書。篆書是古代漢字演變的最早形式之一,字形較為古樸而書法工整。而隸書則是秦漢時期官府用來書寫公文的一種字體,字形更加規範和統一。
1. 在重要的場合上,我們應該審禮,确保一切都按照規定的程式進行。
2. 作為主持人,他必須審禮,以确保儀式的莊重和規範。
審禮可以組成其他詞彙,如:審查、審定、審美、禮節、禮貌等。
審禮的近義詞包括:觀禮、檢禮、察禮。
審禮的反義詞是不審禮,即不對禮儀進行仔細觀察和評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