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悲憤詩的意思、悲憤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悲憤詩的解釋

詩篇名。東漢蔡琰作。有五言和騷體兩篇。五言一篇全長一百零八句,叙述作者于董卓之亂中被掠于亂兵,流入南匈奴并生有兩子,後又被贖還鄉的慘痛經曆,是漢末大亂中人民流離失所、飽受苦難的生動寫照。騷體一篇,後人多疑僞托之作。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悲憤詩》是東漢女詩人蔡琰(蔡文姬)創作的自傳體五言古詩,也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反映戰亂苦難的代表作之一。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背景

“悲憤詩”一詞既指蔡琰的詩歌作品,也泛指因悲憤情感而創作的詩歌體裁。其核心主題是借個人遭遇控訴時代動蕩,表達對戰争、流離的強烈憤慨與哀痛。

二、詩歌結構與内容

全詩共108句540字,分三部分展開:

  1. 董卓之亂與擄掠經曆:開篇40句揭露董卓篡權引發的戰亂,描寫百姓被胡羌軍隊屠殺劫掠的慘狀,如“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2. 匈奴生活與母子離别:中間40句叙述流落南匈奴的屈辱生活,以及被贖回時被迫與兒子分離的撕心裂肺場景,如“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3. 歸鄉後的創傷:末段28句刻畫返鄉後面對家破人亡的凄涼,體現戰亂對個體與社會的雙重摧殘。

三、文學特色與價值

  1. 叙事與抒情結合:以個人經曆為線索,将漢末社會動蕩具象化,情感真摯如“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2. 細節刻畫震撼:通過“屍骸相撐拒”“毒痛參并下”等場景,強化戰争殘酷性。
  3. 語言風格質樸:采用白描手法,無雕琢痕迹,卻達到“叙事不闆不枯,情事相稱”的效果。

四、争議與版本

現存《悲憤詩》有五言與騷體兩篇,但學者多認為五言為蔡琰真作,騷體可能為後人僞托。

五、曆史意義

該詩不僅是蔡琰個人血淚史,更成為記錄漢末社會災難的“詩史”,與《孔雀東南飛》并稱漢代叙事詩雙璧,對杜甫“詩史”風格有深遠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二

《悲憤詩》的意思

《悲憤詩》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指通過詩歌來表達悲憤的情感和思想。悲憤詩通常是一種抒發悲憤之情的文學形式,旨在通過文字來宣洩作者内心的不滿和無奈。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悲憤詩》的部首為“心”和“言”,其中“心”是指心靈、情感,而“言”則表示語言、文字。根據部首,可以看出《悲憤詩》是一種通過文字表達内心情感的方式。

根據筆畫,可以将這兩個漢字拆分如下:

《悲》:橫折鈎(乚)、橫(一)、豎(丨)、橫(一)、橫撇(丿)、豎(丨)、橫折鈎(乚)、橫(一)

《憤》:橫撇(丿)、豎(丨)、橫(一)、豎(丨)、橫折彎鈎(乛)、橫撇(丿)、豎(丨)、橫(一)

來源

《悲憤詩》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在古代社會中,人們對于社會不公、個人遭遇不幸等問題常常感到悲憤,于是萌發了寫詩來表達自己情感的想法。

繁體

《悲憤詩》的繁體字為「悲憤詩」。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時候漢字寫法,《悲憤詩》可以寫作「悲憤詩」。

例句

以下是一個關于《悲憤詩》的例句:

他寫了一首悲憤詩,将對社會不公的憤怒傾訴于紙上。

組詞

與《悲憤詩》相關的組詞有:

悲怆、憤慨、詩篇

近義詞

與《悲憤詩》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怨憤、惱怒、憤怒的詩歌

反義詞

與《悲憤詩》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歡樂詩、喜悅詩、甜蜜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