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篇名。東漢蔡琰作。有五言和騷體兩篇。五言一篇全長一百零八句,叙述作者于董卓之亂中被掠于亂兵,流入南匈奴并生有兩子,後又被贖還鄉的慘痛經曆,是漢末大亂中人民流離失所、飽受苦難的生動寫照。騷體一篇,後人多疑僞托之作。
《悲憤詩》是東漢女詩人蔡琰(蔡文姬)創作的自傳體五言古詩,也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反映戰亂苦難的代表作之一。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悲憤詩”一詞既指蔡琰的詩歌作品,也泛指因悲憤情感而創作的詩歌體裁。其核心主題是借個人遭遇控訴時代動蕩,表達對戰争、流離的強烈憤慨與哀痛。
全詩共108句540字,分三部分展開:
現存《悲憤詩》有五言與騷體兩篇,但學者多認為五言為蔡琰真作,騷體可能為後人僞托。
該詩不僅是蔡琰個人血淚史,更成為記錄漢末社會災難的“詩史”,與《孔雀東南飛》并稱漢代叙事詩雙璧,對杜甫“詩史”風格有深遠影響。
《悲憤詩》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指通過詩歌來表達悲憤的情感和思想。悲憤詩通常是一種抒發悲憤之情的文學形式,旨在通過文字來宣洩作者内心的不滿和無奈。
拆分《悲憤詩》的部首為“心”和“言”,其中“心”是指心靈、情感,而“言”則表示語言、文字。根據部首,可以看出《悲憤詩》是一種通過文字表達内心情感的方式。
根據筆畫,可以将這兩個漢字拆分如下:
《悲》:橫折鈎(乚)、橫(一)、豎(丨)、橫(一)、橫撇(丿)、豎(丨)、橫折鈎(乚)、橫(一)
《憤》:橫撇(丿)、豎(丨)、橫(一)、豎(丨)、橫折彎鈎(乛)、橫撇(丿)、豎(丨)、橫(一)
《悲憤詩》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在古代社會中,人們對于社會不公、個人遭遇不幸等問題常常感到悲憤,于是萌發了寫詩來表達自己情感的想法。
《悲憤詩》的繁體字為「悲憤詩」。
根據古時候漢字寫法,《悲憤詩》可以寫作「悲憤詩」。
以下是一個關于《悲憤詩》的例句:
他寫了一首悲憤詩,将對社會不公的憤怒傾訴于紙上。
與《悲憤詩》相關的組詞有:
悲怆、憤慨、詩篇
與《悲憤詩》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怨憤、惱怒、憤怒的詩歌
與《悲憤詩》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歡樂詩、喜悅詩、甜蜜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