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上仙 ”。1.成仙;登仙。《莊子·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雲,至於帝鄉。” 唐 牛僧孺 《玄怪錄·杜子春》:“向使子無噫聲,吾之藥成,子亦上仙矣。” 明 陳繼儒 《虎荟》卷二:“ 天寶 中, 緱氏縣 太子陵 仙鶴觀 ,每年九月三日夜,即有道士一人上仙。” 鄭澤 《七夕赴城》詩:“自昔悲塵世,由來有上僊。”
(2).死亡的婉詞。多指帝王。《舊唐書·鄭颢傳》:“不數日, 宣宗 不豫,廢朝會,及宮車上僊,方悟其事。”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 仁宗 不悅,即時回輦,翌日上仙,而 英宗 登極。”
(3).道家分天上仙人為九等,第一等為上仙。《雲笈七籤》卷三:“太清境有九仙……其九仙者,第一上仙。”
(1).天上的神仙。 唐 司空曙 《題玉真觀公主山池院》詩:“唯餘古桃樹,傳是上仙栽。” 唐 徐凝 《和嵩陽客月夜憶上清人》詩:“獨夜 嵩陽 憶上仙,月明三十六峯前。” 唐 皮日休 《和魯望懷楊台文楊鼎文二秀才》詩:“為説風标曾入夢,上仙初著翠霞裙。”
(2).道家所傳說的“九仙”中品級最高者。《雲笈七籤》卷三:“太清境有九仙……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靈仙,九至仙。”
(1).道家謂升天成仙。仙,也作“僊”。《莊子·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僊。”《枕中書》:“上仙受天任者,一日三朝玄都太真人也,雖有億萬裡,往還如一步耳。”
(2).用作帝、後死亡的婉稱。 唐 白居易 《大唐故賢妃京兆韋氏墓志銘》:“ 貞元 中, 沙鹿 (指皇後)上仙, 長秋 虛位,凡六十九禦之政,多聽於妃。” 宋 洪邁 《容齋五筆·丙午丁未》:“ 淳熙 丁未, 高宗 上仙。” 明 彭時 《彭文憲公筆記》:“戊子六月二十八日, 慈懿王太後 上仙。”
“上仙”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四層含義,綜合了道教文化、古典文獻及曆史語境中的用法: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典文獻、道教典籍及曆史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莊子》《雲笈七籤》等原典或權威辭書。
《上仙》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來指代仙界中地位較高的仙人或神仙。上仙一詞中的“上”意味着高級、尊貴的含義,而“仙”則指代有超凡能力、長生不老的神秘存在。
将上仙一詞進行拆分,可以得到以下結果:
上(一部首)+ 丨(二部首)= 八畫
仙(人字旁)+ |(丨橫)+ 一(一撇)+ 丶(一點)= 八畫
上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仙界。在道教和民間信仰中,仙人被認為是具有神奇能力的存在,能夠飛天遁地、療傷治病、呼風喚雨等。在古代文獻中,上仙的稱呼多出現在諸如《山海經》、《淮南子》等經典中。
繁體字“上仙”的寫法為「上仙」。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會隨着時間的流變而發生變化,上仙一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由于上仙并非常用詞彙,難以找到确切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上仙一詞的例句:
1. 那位上仙具有神奇的法力,可以驅散惡魔。
2. 子文聽聞,此地有一位上仙出現,引來諸多人前來朝拜。
與上仙相關的詞彙包括:
1. 上古仙界
2. 真仙
3. 仙界
上仙的近義詞可以是:
1. 天仙
2. 神仙
3. 仙人
上仙的反義詞可能是:
凡人、俗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