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守捉的意思、守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守捉的解釋

(1). 唐 制,軍隊戍守之地,較大者稱軍,小者稱守捉,其下則有城有鎮。 唐 韓愈 《論變鹽法事宜狀》:“今又稱既有巡院,請量閒劇留官吏於倉場,勾當要害守捉,少置人數,優恤糧料,嚴加把捉,如有漏失私鹽等,并準條處分者。” 唐 元結 《奏色科率等狀》:“臣一州當 嶺 南三州之界,守捉四十餘處。”《新唐書·兵志》:“ 唐 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者曰道。”後世亦以泛稱邊防城堡。 元 王恽 《羽林萬騎歌》:“羽林萬騎驍且雄,守捉内外生陰風。”

(2).把守。《新五代史·死節傳·王彥章》:“ 唐 兵攻 兖州 , 末帝 召 彥章 使守捉東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守捉是唐代邊疆軍事防禦體系的專稱,最初指邊防駐軍單位,後演變為兼具行政職能的軍事機構。《新唐書·兵志》記載:“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說明其層級低于“軍”而高于“鎮”。該制度包含三層核心含義:

一、軍事職能維度

  1. 駐防單位:作為千人級駐軍據點,配備固定編制(如《通典》載每守捉置使1人、副使2人)
  2. 防禦體系:構成“軍-守捉-鎮-戍”四級邊防鍊條,負責要道駐守與敵情預警
  3. 治安管理:兼具捕盜、稽查商旅等地方治安職責

二、地理分布特征 主要設置在三大戰略帶:

  1. 西北防線:河西走廊設赤水、大鬥等十二守捉
  2. 西南邊陲:劍南道置柔遠、平戎等守捉
  3. 北方邊境:範陽節度使轄靜塞、北平守捉

三、制度演變軌迹

  1. 萌芽期(618-712):太宗時期始設,武周時完善建制
  2. 鼎盛期(713-755):玄宗朝全國設56處,形成完整防禦網
  3. 衰落期(756-907):安史之亂後逐漸虛級化
  4. 消亡期(907-960):五代宋初被“巡檢司”制度取代

該制度終結于北宋軍事改革,《資治通鑒·唐紀》胡三省注明确指出:“守捉之名,迨宋猶有存者,然其制廢矣”。其曆史價值體現在首創“軍鎮聯防”體系,為後世衛所制度提供重要範式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守捉”一詞的詳細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現代用法兩方面理解:

一、曆史術語解釋(核心含義)

指唐代邊地的軍事駐防單位,屬于戍守體系中的基層建制:

  1. 層級劃分:根據《新唐書·兵志》記載,唐代戍邊軍隊按規模分為「軍、守捉、城、鎮」四級,守捉是次于「軍」的次級單位。
  2. 地理分布:主要設置在隴右道及西域地區(今甘肅、内蒙古西部、新疆一帶),如玉門守捉、豆盧守捉等。
  3. 職能特點:負責要害地區的防禦與治安,如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中提到守捉需“嚴加把捉”鹽務走私。

二、現代引申含義

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守住或捕捉住」:

三、二者關系辨析

曆史術語與成語含義存在關聯:唐代守捉的軍事職能本身包含“鎮守要害”與“緝拿巡查”的雙重屬性,現代用法可能由此引申而來,但需注意曆史原義與文學引申的區别。

提示:如需具體唐代守捉地名案例,可參考中提到的張掖、白亭等守捉名稱。

别人正在浏覽...

哎呀哀狖阿基米德百态八冥備厚崩傾邊和尚補給常骊長枕大衾襯供萃取黛綠第産地下宮殿東班短蓬二時費役富國安民副靖癏官桂籍果直漢臯灏汗姣色屐履間九英梅狂傲兩大獠女躐纓醴水留話柳絨蒙鴻面如土色迷而知返墨丈尋常孬種鳥了帥鵬骞潛人才日薄桑榆生扢揸石郎神守盟水袋嘶聲四韻汰除調唇弄舌亭父瓦礫溫汾香雲銜煙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