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戒慎謀慮。 唐 張說 《對詞摽文苑科策》:“猶或惕慮推溝,勞謙馭朽。” 唐 孟郊 《石淙》詩:“愜懷雖已多,惕慮未能整。”
(2).憂慮。 唐 裴铏 《傳奇·孫恪》:“ 恪 既被責,慚顔惕慮。”
“惕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戒慎謀慮
指保持警惕并謹慎思考,強調在行動前周密考慮、防範風險。例如唐代張說《對詞摽文苑科策》中“猶或惕慮推溝,勞謙馭朽”,以及孟郊《石淙》詩“愜懷雖已多,惕慮未能整”,均體現此意。
憂慮
表示内心的擔憂或不安。如唐代裴铏《傳奇·孫恪》中“恪既被責,慚顔惕慮”,描述因受責而憂慮的狀态。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境,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可通過具體例句理解其内涵。
《惕慮》是指對于事物的擔憂和憂慮,特别是對于可能發生的不好的事情或後果的擔心和恐懼。
《惕慮》的拆分部首為心(xīn)和犬(quǎn),總共有12個筆畫。
《惕慮》是由“惕”和“慮”組成的,其中“惕”來源于口語,原本是指警惕、小心,後來引申為憂慮、恐懼的意思;“慮”是指思考、考慮之意。所以,《惕慮》表示對于事物不好的發展或後果而産生的擔心和憂慮。
《惕慮》的繁體字為「慮悔」。
《惕慮》的古時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在字形上稍有差别。例如,在古代的楷書中,字形可能會更加簡潔,但整體上與現代字形保持一緻。
1. 他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惕慮。
2. 面對考試的壓力,她心中充滿了惕慮。
3. 惕慮着失敗的可能性,他努力提高自己的業績。
1. 憂慮:表示擔憂或憂慮的意思。
2. 憂心忡忡:形容非常擔心或憂慮的樣子。
3. 擔驚受怕:表示因擔心或驚恐而感到害怕和緊張的狀态。
1. 憂慮:擔憂、憂心、擔心。
2. 擔憂:憂慮、憂心、擔心。
安心、放心、放松、不擔心、不懼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