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有朝廷所頒符節的官員。指天子的使臣。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劉生》:“右 劉生 ,不知何代人,觀 齊 梁 已來所為《劉生》詞者,皆稱其任俠豪放,周遊 五陵 、 三秦 之地;或雲抱劍專征為符節官。”
符節官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其核心含義可綜合以下要點說明:
1. 基本定義 符節官指持有朝廷頒發符節的官員,代表天子行使權力,通常作為使臣執行重要任務。符節是古代調兵、傳令的憑證,由竹、木、玉等材質制成,分兩半以驗真僞。
2. 職責與象征 • 身份象征:符節是皇權延伸的标志,持有者直接代表天子權威。 • 職能範圍:包括傳達政令、監察地方、軍事調遣等,如唐代文獻提到符節官可能參與專征(軍事行動)。
3. 曆史文獻佐證 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劉生》記載,符節官可能與軍事行動相關,如“抱劍專征為符節官”的描述,反映其實際職能。
注意:部分網頁(如)提及符節官負責文書工作,此說法可能與“符節”作為憑證文書的特性相關,但主流解釋更側重其使臣職能。建議優先參考高權威性來源(如、3、6)。
《符節官》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古代官職。該官職負責管理和保管符節,以及進行相應的祭祀活動。符節是古代官員身份和權力的象征,因此符節的保管和管理非常重要,這項職責就交給了符節官。
拆分部首和筆畫:《符節官》是一個由3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拆分部首為“⺮”,其中第一個字“符”由9個筆畫組成,第二個字“節”由9個筆畫組成,最後一個字“官”由8個筆畫組成。
來源:《符節官》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史記》中,記載了古代中國的官員體制和職責分工。該詞語可以追溯到自秦漢時期以來的古代曆史。
繁體:《符節官》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符節官》。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古時候的《符節官》略有不同的漢字寫法。例如,符字可以寫作“離+卩”,節字可以寫作“月+卩”,官字可以寫作“宀+冖+人”。這些寫法體現了漢字演變的曆史和變化。
例句:古代的符節官負責保管各種符節,用于象征官員的身份和權力。
組詞:符節、節官、官符、官節等。
近義詞:符官、節官、符使等。
反義詞:非符節官、非官符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