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 禹 治水成功,地正其勢,天循其時。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夏書》曰‘地平天成’,稱也。” 杜預 注:“《夏書》,逸書。地平其化,天成其施,上下相稱為宜。”《孔子家語·五帝德》:“﹝ 舜 ﹞命二十二臣,率 堯 舊職,躬己而已,天平地成,巡守四海。”
(2).謂萬事安排妥當,天下太平。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元帝表》:“其 文 昭 武 穆,跗萼也如彼;天平地成,功業也如此。”
“天平地成”是由“天平”與“地成”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兩部分:
字面釋義
“天平”指天地自然秩序平穩和諧,源自《漢書·律曆志》中“天以平施,地以成物”的哲學觀念(參考《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20版)。
“地成”則指大地的生成與穩定,《周易·系辭下》有“坤道成女,坤以簡能”的記載,引申為萬物生長的根基(參考《周易譯注》中華書局,2018版)。
文化引申義
該詞彙常用于描述政治安定或社會繁榮的宏觀狀态,例如明代王夫之《讀通鑒論》中“若使天平地成,則民無饑馑之患”,借天地秩序喻指國家治理的完善(參考《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版)。在當代語境中,可延伸至生态平衡、社會發展協調等現代議題(參考《現代漢語應用規範詞典》語文出版社,2019版)。
“天平地成”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事物達到平衡或完美狀态,多用于形容萬事安排妥當、天下太平。
根據高權威來源(如、8、9),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語境,強調秩序與和諧,現代亦可比喻事物發展至最佳狀态。
葆臧吵仗程篇赤爵銜丹書熾猛籌備雠忿雌視答不也殚精竭慮大腿點把點墊高督臣分定高材疾足關攏規求無度龜台扢紮幫寒瘦闳肆回斾悔心囫囵狐腿兒虎戲澗阿降德尖奴嬌癡角星兢慙救寒莫如重裘九京九乳稷下亭棘針油愧畏涼吹李漁鹿巾論箸慢條絲禮麻渣門橋内室捏構棄捐清夢清賬秋軸人奴升壓視同陌路守敵收效刷煉梧子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