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稱文拙而好刻書行世的人。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吾見世人,至無才思,自謂清華,流布丑拙,亦以衆矣, 江 南號為‘詅癡符’。”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評文》:“ 和凝 為文,以多為富,有集百餘卷,自鏤闆行於世。識者多非之。此 顔之推 所謂‘詅癡符’也。” 清 厲鹗 《<樊榭山房集>自序》:“有雜文若幹卷,叢綴若幹卷,将次第排纘焉,得毋蹈詅癡符之誚邪!”亦省作“ 詅癡 ”、“ 詅符 ”。 清 王夫之 《詠史》之九:“鳳杳 揚雄 拾羽,龍乖 谷永 探鱗。奇字詅癡萬卷,危言賣綻千春。” 清 趙翼 《有以明人詩文集二百馀種來售成四律》之一:“詅符幾費雕鎸苦,元草殊慚鑒賞精。”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下·文章圈點》:“自刻詩文,已近噉名,不及古人謙質。如濃圈密點,自買詅癡,無論邨樣可哂,其中肯綮者,十不得八6*九,反誤後人多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詅癡符漢語 快速查詢。
“詅癡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諷刺文筆拙劣卻自誇并熱衷于刻書流傳的人。以下為詳細解釋:
顔之推:“吾見世人,至無才思,自謂清華,流布丑拙,亦以衆矣,江南號為詅癡符。”
(意即:江南文人中,許多無才者自誇文章清麗,實則拙劣不堪,被稱作“詅癡符”。)
“詅癡符”反映了古代對文人浮躁風氣的批判,強調作品質量與作者謙遜的重要性。其核心在于諷刺缺乏真才實學卻急于求名的行為,具有鮮明的文化批判色彩。
《詅癡符》是一種漢字,它的意思是“迷糊、糊塗”。
《詅癡符》由“言”、“罒”、“疒”、“犭”、“粥”、“㐄”、“目”組成。
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詅癡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說文解字》。它出現在中國古代金文和小篆中。
《詅癡符》的繁體字是“癡”。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根據不同的時代和地區,《詅癡符》可能有不同的寫法。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它的基本形狀和現代書寫形式是相似的。
1. 他似乎對這個問題很詅癡,無法理解。
2. 她忘記了自己的生日,有點詅癡了。
1. 詅癡冢
2. 詅癡态度
3. 詅癡人
近義詞包括“糊塗”、“迷糊”、“糊塗”。
反義詞是“聰明”、“明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