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笄年。 明 宋濂 《故茶陵譚氏墓志銘》:“盟言既訂,童幼來歸。祥禎之應日臻,溫煦之福自至。逮及笄齡,益增遐識。”
“笄齡”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女子成年禮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笄齡”指女子達到十五歲的年齡,即古代女子舉行“及笄”成年禮的歲數。該詞由“笄”(發簪)和“齡”(年齡)組成,其中“笄”是古代女子成年後固定發髻的飾物,象征成年身份。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冠禮制度或相關詩詞,可參考《禮記·内則》及宋代文學作品。
《笄齡》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女子到了13歲時正式開始成年的年齡。在古代中國,女子到了這個年齡開始戴笄,象征着女子進入成年,并且可以拜堂成婚。
《笄齡》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其中,“⺮”是表示竹的部首,“⼝”是表示口的部首。
總共有10個筆畫:分别是3畫的“⺮”,7畫的“⼝”,合起來就是10畫。
《笄齡》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儒家文化。在古代,女子到了13歲時,被視為已經成年,可以到社會上開始生活。戴笄是表示女子進入成年的标志,也意味着可以拜堂成婚。
繁體字的《笄齡》是「筓齡」。
在古代,寫《笄齡》的漢字有些許不同。其中,“笄”有時候是寫作“珈”,而“齡”則可以寫作“齡”。
1. 她已經到了《笄齡》,可以開始面對成年人的責任了。
2. 《笄齡》對于古代女子來說,意味着踏入了新的人生階段。
1. 笄齒: 指女子成年後的門牙。
2. 齡長: 指人的年齡漸長。
3. 笄帽: 指女子婚後上戴的發飾。
近義詞包括:成年、出嫁、及笄、及笄之年。
反義詞包括:未成年、副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