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筆勢遒勁奔放。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三》:“ 右将軍 ( 王羲之 )陶鑄百家,出入萬類,信手拈來,無不如意。龍飛虎跳之喻,尚未足雲,洵書中集大成手也。”
“龍飛虎跳”是一個成語,主要用于形容書法或筆勢的遒勁奔放,具有動态美感。以下是詳細解釋:
此成語現代使用較少,更多出現在古典文學或書法評論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明代《五雜俎》等典籍。
《龍飛虎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或物充滿活力、精力充沛,表現出極大的活躍和生氣勃勃的狀态。
該成語可以拆分為四個部首,分别為:“龍(⺇)”、“飛(⻌)”、“虎(⺝)”和“跳(⻊)”。部首“龍”表示龍的意象、“飛”表示行走的意象、“虎”表示虎的意象、“跳”表示跳躍的動作。結合在一起,這四個部首共同組成了成語“龍飛虎跳”。
成語“龍飛虎跳”的來源并不明确。一種說法認為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元朝王世貞的《三字經注》中,用來形容學生學習的虎虎生風、龍馬精神的狀态。另一種說法是這個成語出現在明朝朱權的《鶴林玉露》中,形容虎形象的表演者在舞台上極富活力和精力充沛。
繁體字下的寫法為《龍飛虎跳》。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的略有不同。根據《廣韻》的記載,這個成語在古代的寫法為“竜飛虎跳”。在明代朱權的《鶴林玉露》中,寫作“龍飛虎跳”。隨着曆史的變遷,成語的漢字寫法也有所變化,但其意義和内涵沒有改變。
例句:“在比賽中,他像一隻龍飛虎跳,展現出了自己的無限活力。”
組詞:龍馬精神、躍躍欲試、風馬牛不相及。
近義詞:精力充沛、生氣勃勃、充滿活力。
反義詞:無精打采、萎靡不振、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