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澆醨 ”。1.浮薄不厚。多用于指社會風氣。 南朝 齊 王融 《為竟陵王與劉虯書》:“淳清既辨,澆漓代襲。” 唐 張九齡 《敕歲初處分》:“政猶蹐駁,俗尚澆醨,當是為理之心未返於本耳。”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德濟齋夫子》:“人心為風俗之本,未有人心澆漓而風俗樸厚者。” 魯迅 《熱風·隨感錄五十八》:“慷慨激昂的人説:‘世道澆漓,人心不古,國粹将亡,此吾所為仰天扼腕切齒三嘆息者也!’”
(2).文風浮豔不實。《舊五代史·周書·馮道傳》:“ 道 尤長於篇詠,秉筆則成,典麗之外,義含古道,必為遠近傳寫,故漸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肅然,無澆醨之态。”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殷文圭》:“ 唐 季,文體澆漓,才調荒穢。”
(3).酒味淡薄。亦借指薄酒。 唐 皮日休 《酒中十詠·酒泉》:“玉液是澆漓,金沙乃糟粕。”
"澆漓"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形容社會風氣、人情或文風浮薄、不淳厚。以下是詳細解釋:
澆漓(jiāo lí)指風俗、人情或文風等浮薄、不淳厚,缺乏質樸與真誠。
示例:
"世風澆漓,人心不古"(社會風氣浮薄,人心不如古人淳樸)。
本義為"薄酒",引申為"淡薄""浮淺"。如《淮南子》:"澆天下之淳,析天下之樸。"
通"醨",亦指薄酒,後引申為"淺薄""不厚重"。如《史記》:"啜其醨,可也。"
二字疊加,強化"淡薄不淳"之意。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蓋澆漓之世,人皆自矜其能。"(批判社會浮躁之風)
"澆漓:〈書〉(風俗等)不樸素敦厚;浮薄。"
"澆漓:亦作'澆醨'。謂風俗浮薄。"
"澆:薄。漓:同'醨',薄酒。澆漓指社會風氣浮薄。"
"澆漓:風俗浮薄不厚。"
“澆漓”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āo lí,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社會風氣浮薄
指社會人情或風俗不淳樸、缺乏敦厚。例如:
文風浮豔不實
用于批評文章或文學風格浮誇、缺乏質樸。例如:
酒味淡薄
本義指酒的口感寡淡,也可代指劣質薄酒。例如:
如需更詳細古籍例句或近義詞對比,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文獻。
挨肩兒飽煖生淫欲北大荒逼趁鬓煙伯姬長生不老赤伏敕葬翠茸眈眈虎視登軀雕鹫防次費腳手俯首閣皁狗拿耗子官官貫覽鶴舊驩聲櫼栌皛耀交雜傑暴禁府進舍女壻錦心綉口積衰氪燈瀾翻戀棧戾戾零七碎八立適榴顆碌都露申辛夷門館閩徼甯武子偶世漚郁剖割钤括錢塘湖春行請問泣涕榷酒羣玉入聲山第舍策追羊束聯送饋台谏蛙蝦小人物小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