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澆醨 ”。1.浮薄不厚。多用于指社會風氣。 南朝 齊 王融 《為竟陵王與劉虯書》:“淳清既辨,澆漓代襲。” 唐 張九齡 《敕歲初處分》:“政猶蹐駁,俗尚澆醨,當是為理之心未返於本耳。”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德濟齋夫子》:“人心為風俗之本,未有人心澆漓而風俗樸厚者。” 魯迅 《熱風·隨感錄五十八》:“慷慨激昂的人説:‘世道澆漓,人心不古,國粹将亡,此吾所為仰天扼腕切齒三嘆息者也!’”
(2).文風浮豔不實。《舊五代史·周書·馮道傳》:“ 道 尤長於篇詠,秉筆則成,典麗之外,義含古道,必為遠近傳寫,故漸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肅然,無澆醨之态。”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殷文圭》:“ 唐 季,文體澆漓,才調荒穢。”
(3).酒味淡薄。亦借指薄酒。 唐 皮日休 《酒中十詠·酒泉》:“玉液是澆漓,金沙乃糟粕。”
“澆漓”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āo lí,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社會風氣浮薄
指社會人情或風俗不淳樸、缺乏敦厚。例如:
文風浮豔不實
用于批評文章或文學風格浮誇、缺乏質樸。例如:
酒味淡薄
本義指酒的口感寡淡,也可代指劣質薄酒。例如:
如需更詳細古籍例句或近義詞對比,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文獻。
澆漓(jiāo lí),意為豐滿、肥沃、繁茂。下面将為您介紹澆漓的拆分部首、筆畫數、來源、繁體形式以及古時候漢字寫法。
澆漓是一個由“水”和“離”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總共有11個筆畫,其中“水”部首占據了底部并且是四畫,“離”部首位于上面并且是七畫。
澆漓一詞最初來源于《詩經·秦風·蒹葭》:“澆之瀝之,又田田之。既饒之矣,又将之矣,甯悔己之食亦甘居之。”這首詩形容了農田得到了充足的水分灌溉,使作物茂盛繁榮的景象,從而産生了澆漓這個形容豐富和繁茂的詞語。
澆漓的繁體形式為澆灕。
在古代,澆漓的寫法是略有差異的。它可以寫作“澆灕”、“澆漓”或者“灕漓”,但意義均相同。
1. 這塊土地上的農作物長得澆漓茂盛。
2. 雨後,整個花園呈現出一片澆漓的景象。
1. 澆水:給植物或土地施以水分。
2. 漓江: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一條著名河流,以其風景優美聞名。
3. 灌漑:為農田或花園等施以水分以維持生長。
繁茂、豐盛
貧瘠、幹旱
澆漓是一個形容豐盛和繁茂的詞語,常用于形容農田、花園等得到充足的水分灌溉後的景象。希望通過本文的介紹,您對澆漓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