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曆十二月。《新唐書·肅宗紀》:“建丑月辛亥,有事于南郊。”參見“ 鬥建 ”。
“建丑月”是中國古代曆法中的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夏曆(農曆)十二月。這一名稱源于古代“鬥建”紀月法,即根據北鬥七星鬥柄所指方位确定月份。農曆十二月對應地支中的“丑”,故稱“建丑月”。
曆史文獻依據
在《新唐書·肅宗紀》中有記載:“建丑月辛亥,有事于南郊。”,說明該詞常用于古代官方文獻中。
與曆法的關聯
特殊說明
部分資料(如)提到“建丑月”有建造房屋的寓意,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後世衍生的民間解釋,需謹慎參考。
總結來看,“建丑月”主要用于描述農曆十二月的時間節點,其核心定義與古代天文曆法密切相關。若需進一步了解“鬥建”等曆法背景,可參考《漢書·律曆志》等典籍。
建丑月是一個較為罕見的詞語,具有特定的含義和曆史背景。下面将對其進行解析。
建丑月是指農曆的十二月份,也稱為陰曆十二月。建和丑是十二地支之一,相當于現代的牛,因此十二月也被稱為建丑月。
建丑月的"建"字由"亻"(人)和"延"(堂)組成,部首為"人"。"丑"字由"一"(一點兒)和"蔔"(蔔算)組成,部首為"一"。
建丑月的命名源于古代中國農曆的地支和天幹紀年法。十二地支分别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地支代表一個活動或動物。建丑則代表"牛"。農曆每月的名稱是根據地支進行命名的,因此十二月份也被稱為建丑月。
建丑月的繁體字為「建丑月」,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建丑月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不過有些變體字在古代使用較多。例如,"丑"字的古字形為「卅」或「囚」,而"建"字的古字形為「廴」。
建丑月是農曆中的最後一個月份。
建丑月沒有特定的組詞。
與建丑月近義的詞語是農曆十二月、十二月份、牛月。
建丑月的反義詞是農曆一月、正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