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馬。 漢 王符 《潛夫論·勸将》:“夫服重上阪,出馳千裡,馬之禍也。然節馬樂之者,以 王良 足為盡力也。”
“節馬”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節馬”指良馬,出自漢代王符的《潛夫論·勸将》。書中提到:“夫服重上阪,出馳千裡,馬之禍也。然節馬樂之者,以王良足為盡力也。”
這裡的“節”取“節制、馴良”之意,特指能適應長途跋涉且服從性強的優質馬匹。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形容戰馬或重要交通工具。
在鴉片戰争時期,“節馬”被賦予特殊含義:
廣東虎門守将陳連升犧牲後,其坐騎黃骝馬拒絕敵人喂養,終日哀鳴直至絕食而亡。後人将這一忠烈行為刻成《節馬圖》并作詩紀念,使“節馬”成為忠義氣節的象征。這一典故使“節馬”從普通良馬升華為具有民族精神内涵的文化符號。
現代語境中,“節馬”一詞較少單獨使用,多出現在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其拼音為jié mǎ,部分方言區可能保留相關用法。
《節馬》是一個成語,指的是控制、約束馬匹的動作和節奏,使之行走規範、有序。這個成語在古代經常用來形容文武之道中的紀律和秩序。
《節馬》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節和馬。
部首分别是“節”和“馬”,其中“節”的筆畫數為5,馬的筆畫數為10。
拆分後的字的部首:節(艹),馬(馬)。
《節馬》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公孫丑下》:“古之人皆馬放而馬前,驷馬旁騄。中馬曰貳,盡馬曰商。節馬之曰仲。放野馬者有王法王官,十馬而九㖞”。這裡描繪了放養野馬的場景,并描述了馬匹中的不同等級和控制方式,其中“節馬”描述的是處于中等狀态下的馬匹。
《節馬》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節馬」。
《節馬》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現代常見的寫法是“節馬”,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變體。
1. 他在訓練馬匹時,總是非常注重節馬的訓練。
2. 在軍隊中,士兵們要學會控制馬匹,使其能夠完成精準的節馬動作。
1. 節制:控制、限制。
2. 馬術:馴馬和訓練馬匹的技藝。
1. 有法可依
2. 秩序井然
1. 放縱
2. 混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