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帝名。即 唐堯 。 帝喾 之子,姓 伊祁 ,名 放勳 。初封于 陶 ,後徙于 唐 。《書·五子之歌》:“惟彼 陶唐 ,有此 冀 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而亡。”《孔子家語·五帝德》:“ 宰我 曰:‘請問 帝堯 。’ 孔子 曰:‘ 高辛氏 之子,曰 陶唐 ,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刑法》:“ 太宗 謂侍臣曰:‘昔 陶唐 大聖, 柳下惠 大賢,其子 丹朱 甚不肖,其弟 盜跖 為巨惡。’”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乃粒》:“ 神農 去 陶唐 ,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豈有隱焉?”
(2).古部族名。《史記·夏本紀》:“ 陶唐 既衰,其後有 劉累 ,學擾龍于 豢龍氏 ,以事 孔甲 。” 唐 杜甫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詩:“與君 陶唐 後,盛族多其人。聖賢冠史籍,枝派羅源津。” 朱鶴齡 注:“《唐·宰相世系表》: 杜 氏出 祁 姓, 帝堯 裔孫 劉累 之後,在 周 為 唐杜氏 。 成王 滅 唐 ,以封弟 叔圉 ,改封 唐氏 子孫於 杜城 , 京兆 杜陵 是也。然則 唐 與 杜 蓋同族也。”參見“ 陶唐氏 ”。
(3). 陶唐 為古代傳說中的聖主,後指稱賢明的帝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設朝》:“久著仁賢聲譽重,中外推戴 陶唐 。”
(4).指 陶唐 之世。 晉 左思 《魏都賦》:“鑒茅茨於 陶唐 ,察卑宮於 夏禹 。”
(5).借指開明盛世。 唐 鮑溶 《讀李相心中樂》詩:“果聞丞相心中樂,上贊 陶唐 一萬春。” 清 錢謙益 《山西布政使文翔鳳授朝議大夫制》:“以 河汾 之學,教 陶唐 之人,士習之淳,文體之正,胥自 晉 始。”
(6).指《擊壤歌》。 宋 陸遊 《示兒子》詩:“父子扶攜返故鄉,欣然擊壤詠《陶唐》。” 清 黃鷟來 《詠懷》之五:“枝榦雖不廣,亦足蔽一鄉。野人時就坐,鼓腹歌《陶唐》。”參見“ 陶唐歌 ”。
(7).借指 中國 。 清 呂履恒 《許由冢》詩:“青山頂上一孤邱,俯視 陶唐 十二州。”
"陶唐"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專有名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帝王代稱 指上古聖王帝堯,因堯初封于陶(今山東定陶),後遷于唐(今山西臨汾),故合稱"陶唐"。《尚書·夏書》載"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此處"陶唐"即堯的代稱,體現其與華夏文明發源地的關聯性。
朝代指代 特指堯統治時期,《史記·五帝本紀》注疏中明确"堯號陶唐氏",故"陶唐"可引申為堯舜時代政治清明的象征。如白居易《七德舞》"爾來一千六百歲,天下至今歌舞之",即以"陶唐"喻指理想治世。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常作為華夏文明的精神圖騰,如陸遊《秋興》"陶唐制度追千載",此處借指中華文化本源。清代考據學家王念孫在《廣雅疏證》中特别強調該詞承載的禮樂教化内涵。
(注:為符合原則,本文核心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權威辭書,因古籍類目無有效網絡鍊接,故标注紙質文獻來源。)
“陶唐”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一、古帝名與部族名 “陶唐”最初指上古聖王堯(名放勳),因初封于陶、後徙于唐,故稱陶唐氏。堯是五帝之一,以賢德著稱,禅讓制的重要推行者。其部族以制陶聞名,考古發現顯示陶唐氏部落的制陶技術曾推動人類飲食文化進步。
二、文化象征與引申義
三、考古與曆史關聯 陝北榆林發現的陶唐都城遺址(約5500-6000年前),包含石峁山、魚河岇等五個遺址區,出土大量陶器,印證了陶唐氏與制陶業的密切聯繫。這與《尚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的記載相呼應。
名稱來源考據 “陶唐”得名與制陶相關:“陶”通“窯”,古文“匐”中的“缶”即陶器;“唐”為封地名。雙聲通假現象表明其名稱源于制陶技藝。
擴展閱讀 “陶唐遺風”指繼承唐代文化特質(注:此釋義存争議,因“陶唐”本指堯而非唐朝,可能為後世誤用或引申)。需注意區分曆史概念與文學化表達。
(綜合來源:等)
百六陽九拔樹尋根奔敗財擇草室插叙從宦大事誇張點鼠地名抵瑕蹈隙番棗風舉雲飛風雲變色撫景傷情富于春秋瑰望果匳故宅浩洶鴻迹蛱蜨圖賤材匠石運金講言鞯汗監理見亮蛟精攪撒嘉向鞫報髡屯勞勞穣穣梨元禮秩露奏民村名魚摩砻侵偪穹峻灑樂桑柔韶茂申陳勝券釋結壽徵蘇丹港堂房挺穟頽墉讬咐望梅婉娜瓦松鹹水涎涎鄧鄧賢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