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帝名。即 唐堯 。 帝喾 之子,姓 伊祁 ,名 放勳 。初封于 陶 ,後徙于 唐 。《書·五子之歌》:“惟彼 陶唐 ,有此 冀 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而亡。”《孔子家語·五帝德》:“ 宰我 曰:‘請問 帝堯 。’ 孔子 曰:‘ 高辛氏 之子,曰 陶唐 ,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刑法》:“ 太宗 謂侍臣曰:‘昔 陶唐 大聖, 柳下惠 大賢,其子 丹朱 甚不肖,其弟 盜跖 為巨惡。’”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乃粒》:“ 神農 去 陶唐 ,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豈有隱焉?”
(2).古部族名。《史記·夏本紀》:“ 陶唐 既衰,其後有 劉累 ,學擾龍于 豢龍氏 ,以事 孔甲 。” 唐 杜甫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詩:“與君 陶唐 後,盛族多其人。聖賢冠史籍,枝派羅源津。” 朱鶴齡 注:“《唐·宰相世系表》: 杜 氏出 祁 姓, 帝堯 裔孫 劉累 之後,在 周 為 唐杜氏 。 成王 滅 唐 ,以封弟 叔圉 ,改封 唐氏 子孫於 杜城 , 京兆 杜陵 是也。然則 唐 與 杜 蓋同族也。”參見“ 陶唐氏 ”。
(3). 陶唐 為古代傳說中的聖主,後指稱賢明的帝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設朝》:“久著仁賢聲譽重,中外推戴 陶唐 。”
(4).指 陶唐 之世。 晉 左思 《魏都賦》:“鑒茅茨於 陶唐 ,察卑宮於 夏禹 。”
(5).借指開明盛世。 唐 鮑溶 《讀李相心中樂》詩:“果聞丞相心中樂,上贊 陶唐 一萬春。” 清 錢謙益 《山西布政使文翔鳳授朝議大夫制》:“以 河汾 之學,教 陶唐 之人,士習之淳,文體之正,胥自 晉 始。”
(6).指《擊壤歌》。 宋 陸遊 《示兒子》詩:“父子扶攜返故鄉,欣然擊壤詠《陶唐》。” 清 黃鷟來 《詠懷》之五:“枝榦雖不廣,亦足蔽一鄉。野人時就坐,鼓腹歌《陶唐》。”參見“ 陶唐歌 ”。
(7).借指 中國 。 清 呂履恒 《許由冢》詩:“青山頂上一孤邱,俯視 陶唐 十二州。”
“陶唐”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一、古帝名與部族名 “陶唐”最初指上古聖王堯(名放勳),因初封于陶、後徙于唐,故稱陶唐氏。堯是五帝之一,以賢德著稱,禅讓制的重要推行者。其部族以制陶聞名,考古發現顯示陶唐氏部落的制陶技術曾推動人類飲食文化進步。
二、文化象征與引申義
三、考古與曆史關聯 陝北榆林發現的陶唐都城遺址(約5500-6000年前),包含石峁山、魚河岇等五個遺址區,出土大量陶器,印證了陶唐氏與制陶業的密切聯繫。這與《尚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的記載相呼應。
名稱來源考據 “陶唐”得名與制陶相關:“陶”通“窯”,古文“匐”中的“缶”即陶器;“唐”為封地名。雙聲通假現象表明其名稱源于制陶技藝。
擴展閱讀 “陶唐遺風”指繼承唐代文化特質(注:此釋義存争議,因“陶唐”本指堯而非唐朝,可能為後世誤用或引申)。需注意區分曆史概念與文學化表達。
(綜合來源:等)
《陶唐》是一個詞語,主要有兩個意思:
1. 指古代吟遊詩人陶淵明和唐憲宗。
2. 指唐朝和五代十國時期的文化。
《陶唐》的拆分部首是陶(土字頭)和唐(口字頭)。
陶的筆畫數為6,唐的筆畫數為7。
《陶唐》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它起初指陶淵明和唐憲宗。後來,在文化界的廣泛使用中,也指代了唐朝和五代十國時期的文化。這個詞語來源于中國曆史和文化發展中的特定時期和人物。
《陶唐》的繁體字為「陶唐」。
在古代,「陶唐」的寫法沒有明确的規定。可以根據當時的文書和碑刻來參考。一些古代文獻中,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寫法。
以下是幾個使用《陶唐》的例句:
1. 他在作品中描繪了陶唐時期的壯麗景色。
2. 這個展覽展示了陶唐文化的瑰寶。
3. 關于陶唐的研究,他做了很多深入的探索。
與《陶唐》相關的組詞有:
1. 陶淵明:古代吟遊詩人。
2. 唐憲宗:唐朝的一位著名皇帝。
3. 五代十國:指五代和十國時期的政權。
近義詞:古代文化、唐朝文化。
反義詞:現代文化、當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