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風木之思 ”。 宋 陸遊 《焚黃》詩:“早歲已興風木歎,餘生永廢《蓼莪》詩。”
風木歎(fēng mù tàn)
一、詞源與字義解析
“風木歎”源自典故“樹欲靜而風不止”,最早見于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該詞凝練地概括了子女因父母離世而未能及時盡孝的終身遺憾。
二、文化内涵與引申義
核心承載儒家孝道思想,強調“及時盡孝”的倫理觀。如清代學者王念孫《廣雅疏證》釋“風木”為“親亡之喻”,體現傳統倫理中對孝行的推崇。
以樹木在風中無法靜止,隱喻人生無常與親緣關系的脆弱性。宋代筆記《容齋隨筆》曾以“風木之悲”抒寫士人失親之痛,深化其情感厚度。
三、文學與語言應用
明代詩人高啟《追挽恭孝先生》雲:“風木有深恨,連理無旁枝”,借“風木”直抒喪親之恸。
後世演化為“風木之悲”“風木含悲”,成為中文悼念父母的固定意象,見于祭文、挽聯等文體。
四、權威辭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釋義:
風木歎
指父母亡故,孝子不得奉養的悲傷。典出《韓詩外傳》卷九,喻人生無常而孝道難全。
參考資料
“風木歎”是漢語成語,簡體寫作“風木歎”,其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比喻因父母去世而無法盡孝的悲痛之情,核心語義源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典故(即子女想奉養父母時,父母已不在人世)。
出處與背景
出自南宋詩人陸遊的《焚黃》詩:“早歲已形風木歎,餘生永廢《蓼莪》詩。”其中《蓼莪》是《詩經》中表達孝子哀思的詩篇,陸遊借此強化喪親之痛。
用法與結構
近義詞與延伸
相關表達包括“風木之思”“風樹之悲”,均出自同一典故,強調對亡故父母的追思。
該詞以自然景象隱喻人生遺憾,常見于古典文學,現代多用于書面表達喪親之痛。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陸遊詩集或《詩經·蓼莪》的解讀。
卑身屈體不點兒赤牍楚棘春禁從風而服倒舞伎掉尾對枰方寸匕放屁添風飛砂走石服散觀音兜鴻盤黃龍痛飲繭綢急扯白臉金輪皇帝金翼楖人紀限匡謬窺釁臘飨零下辚藉龍女馬後滿江紅腜腜冥昏敏遜目綱鬧香漰灂巧合奇标清歈漆桶底脫秋皛攘袖溶化舌苔飾巾石太尉守邊首端首航四仙桌綏靜汰劣留良通試通疎萬元霧噴無私五言絕小定巇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