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與直。比喻是非、好壞。《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常使一人持囊隨王車,人有言事者,即以書投囊中,王至宮發省,理其枉直。” 晉 葛洪 《抱樸子·酒誡》:“ 于公 聰達,明於聽斷,小大以情,不失枉直。” 宋 蘇轍 《四論熙河邊事劄子》:“今若不問枉直所在,興忿恚之師,為必取之計,則 關 陝 兵禍,漸不可知。” 章炳麟 《菌說》:“若專以是非枉直相角,則天下皆惡直丑正者矣。”
"枉直"是由"枉"與"直"構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具有哲學思辨色彩。《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曲與直,比喻是非、好壞"。該詞最早可追溯至《論語·顔淵》"舉直錯諸枉"的辯證思想,後經《淮南子·修務訓》發展為"循理而舉事,推自然之勢,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的處世智慧。
詞義發展可分為三個層面: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學術論述,如錢鐘書《管錐編》論及"枉直相生"時,引證《文心雕龍·定勢》"淵乎文者,并總群勢;奇正雖反,必兼解以俱通"的文藝理論。教育部《古代漢語詞典》将其列為重點文言實詞,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以曲求直"的特殊語義現象。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淮南子校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2009年;《管錐編》三聯書店2007年;《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20年)
“枉直”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次的解釋:
“枉直”既描述具體行為的無效性,也隱含對是非曲直的判斷,需結合語境靈活理解。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抱樸子》等文獻。
逼尖賓次噌歎長七短八讒姬陳思思赤鳳來純誠寸陰尺璧挫骨揚灰殚乏道死大蒜凋隕棟桡黩賄頓踣放臂飛蛾風棹分置佛圖戶伏弢概複國立合式畫鹿車魂驚魄落堅甲利刃矜功負氣京饷籍圖奎墨朗邁榄仁靈規流水不腐,戶樞不蝼侖頭落銅緑白蒙古兒夢魂名臣匏土迫狹輕舉妄動掃瞄事柄樹畜私封跳出外奔妄死晚榮位子無吊霧岚鄉禮賢侄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