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送接濟。 清 汪琬 《請申嚴就近撥饷之制以無誤軍需事題本覆稿》:“ 黔省 需餉四十餘萬兩……是以将 江西省 銀十三萬兩、 江南省 銀十七萬兩解濟。”
“解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解除困厄,救濟幫助: 這是“解濟”最核心的含義。“解”指解除、解決,“濟”指救助、接濟。合起來表示幫助他人度過困難或擺脫困境,提供物質或精神上的援助。例如在災荒或困頓時提供錢糧、物資等幫助他人渡過難關。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收錄該義項,釋義為“解救接濟”。
排解消遣: 在特定的語境下,“解濟”也可指排解煩悶、消遣時光。這裡的“解”有排解、消散之意,“濟”在此語境下可理解為達到某種狀态或目的(如排遣)。不過這個用法相對少見。
來源參考:《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在相關義項中提及此用法。
“解濟”一詞主要表示解除困難,給予救濟和幫助,強調在他人危難時施以援手。其“排解消遣”的用法較為次要且不常用。該詞帶有較強的書面語和古語色彩,在現代日常交流中已很少使用,但在閱讀古籍或特定文獻時可能遇到。
“解濟”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成語用法(幫助貧困)
由“解”(解決)和“濟”(救濟)組成,表示解救、幫助貧困人群,常用于贊揚善舉或表達關懷。
例句:“他捐資建校的善行,真正體現了解濟之義。”
普通詞語用法(解送接濟)
指運輸物資以接濟需求,多見于曆史或官方文書。例如清代汪琬奏稿中提到将兩省銀兩“解濟”軍需。
例句:“戰時各省需解濟糧草至前線。”
使用差異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救濟、援助(成語義);調撥、輸送(普通義)
反義:剝削、壓榨(成語義);截留、克扣(普通義)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用例或延伸含義,可參考漢典等來源。
白鹽筆墨撺慫毳衣大客釘官石鬥升頓舍兒婿方人防衛汾讴負固感歎號革濁鈎挽館殿孤蹇果子酒寒葉簧谮講價箭竹徼觊階緒急浚驚急列蠲忙軍社令人切齒麥收民辦公助齧镞旁徵博引平淡無味騎鶴望揚州青盲清陗秦頭穹碑起柂曲席三杯通大道燒葬攝威時間世學手作恕己碩士四空同聲同氣退伏推排屋舍小道消息小賦笑鹽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