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介潔的意思、介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介潔的解釋

耿介高潔。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是以介潔而無政事者,非撥亂之器。” 宋 蘇舜欽 《王公行狀》:“公剛峭介潔,而性仁厚,果於義斷,論者謂有烈祖之風操。” 明 方孝孺 《與鄭叔度書》之二:“夫 屈原 之《離騷》,憂世憤戚,呼天目鬼神自列之辭,其語長短舒縱,抑揚闔闢,辯説詭異雜錯而成章,皆出乎至性,忠厚介潔得風人之義。” 清 王晫 《今世說·方正》:“﹝ 翁遜 ﹞介潔方正,雖貴遊至其門,弗見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介潔(jiè ji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形容詞,主要用于描述人的品格特質。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耿直高潔、清廉自守的品格。形容人正直不阿,不隨波逐流,且堅守道德底線,具有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節操。例如:

“其人性情介潔,不屑趨炎附勢。”

二、字源與結構分析

三、文學與曆史用例

  1. 古典文獻:

    柳宗元在《先侍禦史府君神道表》中以“介潔”形容父親不慕權貴的品格。

    蘇轼《與李公擇書》亦用“介潔”贊友人超然物外的風骨。

  2. 近現代語境:

    多用于評價曆史人物(如海瑞、包拯)或文學角色,強調其拒腐守正的精神(《漢語大詞典》例證)。

四、權威典籍佐證

五、文化意蘊

該詞承載儒家“重義輕利”價值觀,折射中國古代對士人道德完滿性的追求,與“清高”“狷介”近義,但更突出主動避濁的積極姿态(參考《中國倫理思想史》)。


參考來源:

  1. 柳宗元《先侍禦史府君神道表》(《柳河東集》)
  2. 蘇轼《與李公擇書》(《蘇轼文集》)
  3.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4.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5.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介潔”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多個權威詞典解釋,其核心含義可概括如下:

一、基本釋義

“介潔”指耿介高潔,形容人品格正直清廉、不隨流俗。該詞由“介”(耿介)和“潔”(高潔)組合而成,強調内在的道德堅守與外在的行為清廉。

二、詳細解析

  1. 詞義延伸
    除字面意義外,部分文獻(如)提到其可引申為言辭謙虛、不自我誇耀的态度,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擴展解釋,古典語境仍以“耿介高潔”為主流。

  2. 文獻用例

    • 晉代葛洪《抱樸子·博喻》:“介潔而無政事者,非撥亂之器”(指僅有清廉品格而無實務能力者,難成大事)
    • 宋代蘇舜欽《王公行狀》用“剛峭介潔”描述人物剛直清高的風骨。
  3.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清廉、剛正、高潔
    • 反義詞:圓滑、趨炎附勢、同流合污

三、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介潔”多用于書面語或對曆史人物的評價,例如:“他一生介潔自守,拒絕權錢交易”。需注意該詞使用頻率較低,日常表達中可用“正直清廉”等更通俗的詞彙替代。

提示:如需進一步探究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抱樸子》《蘇舜欽集》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懊悔無及百販襃納北京古觀象台筚路褴褛草服車騎尺诏重整旗鼓酬謝噹啷東翻西倒斷決放亡犯聲規銘姑爺爺海濱豪武黑龊龊泓涵演迤焦勤交墜交嘴解船矜衒開折砢硶朗目廉守馬號門征門族眄遇囊家盤頭屏風草破斧缺斨前旌齊吹氣田人格化三權山麓攝官承乏衰耗衰夕私賂死戰檀車梯氣話網屏蛙泳無惡勿忸于仙伎獻說陷于消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