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驅逐而逃亡。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順逆》:“暴虐妄誅,咎及倮蟲,倮蟲不為。百姓叛去,聖賢放亡。”
“放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àng wá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放亡”指“被驅逐而逃亡”,多用于描述因外部壓力(如暴政、戰亂等)被迫離開原居地、流離失所的狀态。例如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順逆》中提到:“百姓叛去,聖賢放亡”,即用此詞表達被迫離散的情景。
漢代文獻《春秋繁露·五行順逆》中記載:“暴虐妄誅,咎及倮蟲……百姓叛去,聖賢放亡”,反映了古代對統治者暴政導緻社會動蕩的批判。
“放亡”屬于較冷僻的文言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古籍出處或詳細用法,可參考《春秋繁露》等漢代典籍。
放亡是指被禁止居住或流離失所的狀态。這個詞由放和亡兩個字組成。
放的部首是方,放的筆畫數是8。
亡的部首是人,亡的筆畫數是3。
放亡一詞最早出現在《字彙》一書中,它用來描述古代戰争時,軍隊被迫離開原有的駐地或被驅逐的情況。
放亡的繁體字為放亡。
在古代漢字中,放的寫法為放置的意思。亡在古代寫作亾,它表示失去、死亡的意思。
他因為犯罪被判處放亡,無法回到故鄉。
放逐、遷亡等可以作為放亡的近義詞。而安居、定居則是放亡的反義詞。
放逐、遷亡、流亡、放逐、分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