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編的衣服。《書·禹貢》“島 夷 卉服” 唐 孔穎達 疏:“凡百草一名卉,知卉服是草服。” 唐 劉灣 《虹縣嚴孝子墓》詩:“草服蔽枯骨,垢容戴飛蓬。”
(2).草黃色的冠服。《禮記·郊特牲》:“野夫黃冠。黃冠,草服也。” 孔穎達 疏:“黃冠是季秋之後草色之服,故息田夫而服之也。”
(3).借指農夫。 南朝 宋 顔延之 《侍東耕》詩:“草服薦同穗,黃冠獻嘉壽。”
"草服"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均與古代生活習俗相關:
指用草、麻等植物纖維編織的簡陋服飾,多為古代平民或隱士穿着。
出處: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記載:"草服,草制之服,賤者所衣。"
《漢語大詞典》釋為:"用草編織的衣服,古時貧民或隱士之服。"
特指祭祀時用于盛放祭品的草編器皿,體現古人對自然的敬畏。
出處:
《周禮·天官·甸師》鄭玄注:"草服,謂萑葦之屬",指用蘆葦類植物編制的祭器(《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版)。
"草"通"皁(皂)",指未經染色的本色麻布衣服,多為喪服或樸素的日常着裝。
出處:
《禮記·郊特牲》:"草服之制,以祀先王",孔穎達疏解為"素服"(《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草服"是古代階級與禮制的縮影:
權威參考文獻:
-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王力等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 《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
“草服”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及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義項:
草編的衣服
指用草本植物編織的粗陋服飾,多為平民或隱士所穿。例如《書·禹貢》中提到“島夷卉服”,唐代孔穎達注釋“卉服即草服”,表明其材質特性。
草黃色的冠服
特指秋季農閑時農夫佩戴的黃冠服飾。《禮記·郊特牲》記載:“野夫黃冠,黃冠,草服也。”孔穎達疏解稱此為季秋草色之服,象征農事結束後的休憩。
借指農夫
因草服與農耕相關,古代詩詞中常以“草服”代指農夫。如南朝宋顔延之《侍東耕》詩雲:“草服薦同穗,黃冠獻嘉壽”,此處通過服飾象征身份。
補充說明:部分現代解釋(如)提到“草服”引申為官員辭職,但此用法缺乏古代文獻支持,可能是誤用或現代衍生義,需謹慎區分語境。
彩絲系虎長惡靡悛摛錦錯立膽大心細澹濘悼愍棟桴都釀段修頓宿多元假說方法煩務飛傳酚酞指示劑斧畫負諐高個管葛官籍鬼蓋姑丈豪肆恨入骨髓紅水河見得江東步兵簡翰警論舊貫糾缪輯濯郡府淩冬靈狷隴坂門坑妙鍵冥惷名第銘鋕墨勑謀養劈初頭搶地樵客傾側輕資驅辭孺嬰上襄識空便識窟瑣啬托慮偎乾就濕蝸醢無職汙漬霄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