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犯聲的意思、犯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犯聲的解釋

指詞曲變調。 唐 元稹 《投吳端公崔院長》詩:“能唱犯聲歌,偏精變籌義。”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 隋 柱國 鄭譯 始條具七均,展轉相生,為八十四調,清濁混淆,紛亂無統,競為新聲。自後又有犯聲、側聲、正殺、寄殺、偏字、傍字、雙字、半字之法,從變之聲,無復條理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犯聲是漢語音韻學術語,指詩詞創作中違反平仄格律規則的現象,具體表現為詩句中該用平聲字處用了仄聲字,或該用仄聲字處用了平聲字。以下從不同角度詳述其含義及演變:


一、音韻學定義與規則

  1. 平仄相犯

    古代近體詩(格律詩)要求詩句按固定平仄交替排列(如"平平仄仄平")。若某位置應平而仄或應仄而平,即構成"犯聲"。例如五言詩首句"仄仄平平仄",若第三字仄聲變為平聲(如"仄仄平平仄"),則打破交替規律,稱為"拗句";若未通過"救拗"修正,即屬犯聲。

    平仄規則示例:

    $$ begin{aligned} &text{标準句式:仄仄平平仄} &text{犯聲句式:仄仄underline{平}平仄} quad (第三字應仄用平) end{aligned} $$

  2. 與"失黏""失對"的區别

    • 失黏:律詩相鄰兩聯之間平仄不銜接;
    • 失對:同一聯内出句與對句平仄未相對;
    • 犯聲:單句内部平仄組合錯誤,屬微觀格律問題。

二、曆史源流與文獻依據

  1. 唐代音韻理論

    唐代《切韻》系統将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宋代《廣韻》進一步規範平仄分類,為格律詩提供理論框架。犯聲概念最早見于唐代詩論,如皎然《詩式》提及"聲病"包含平仄失調。

  2. 明清學者考據

    清代《康熙字典》引《增韻》釋"犯"為"侵也,僭也",引申為"越界破律";《佩文韻府》将"犯聲"與"拗體"并列,歸為詩病之一。


三、現代延伸用法

  1. 戲曲與聲樂領域

    在昆曲、京劇等傳統藝術中,"犯聲"指演唱時音調偏離曲牌規定,或演員走調破音的現象,如《中國戲曲曲藝詞典》載:"犯聲者,腔乖律呂也"。

  2. 方言變異研究

    方言學中偶借"犯聲"描述語音混雜現象(如閩南語讀書音與白讀混用),但此用法非學界主流。


四、權威參考文獻

  1. 古籍文獻

    • 《廣韻》(宋·陳彭年)
    • 《詩式校注》(唐·皎然著,李壯鷹校注)
    • 《佩文韻府》(清·張玉書編)
  2. 現代學術著作

    • 《漢語詩律學》(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工具書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詩詞格律概要》(王力,北京出版社)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通過專業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查閱,現代著作可檢索國家圖書館數字資源。)

網絡擴展解釋

“犯聲”是一個古代音樂術語,主要含義和解釋如下:

  1. 核心定義
    指詞曲創作中的變調手法,即通過改變原有音調或調式形成新的音樂效果。這一概念常見于唐宋時期的音樂理論,如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提到“犯聲”與側聲、正殺等技法并列,用于豐富樂曲表現力。

  2. 詞源與結構

    • “犯”:在音樂術語中表示調式轉換,如“犯調”即轉調;
    • “聲”:指音調或旋律。
      組合後特指通過調式變化實現曲調創新。
  3. 曆史文獻例證
    唐代元稹《投吳端公崔院長》詩中“能唱犯聲歌”表明該技法在唐代已應用于實際演唱。宋代音樂理論進一步将其系統化,成為詞曲創作的重要技巧。

  4. 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主要用于古典音樂研究或文學分析領域,描述古代詞曲的調式變化現象。需注意,個别非權威資料(如)曾引申為“言辭冒犯”,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音樂術語解釋為準。

擴展說明:該詞屬于專業術語,日常使用較少。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夢溪筆談·樂律》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案頭報錄人跋印避骢鼈咳倉狗碴兒陳陳相因成話辰晷充發辭彩湊手不及墔堆呆大笃麼遏勒覆庇該管供貢公尹亥有二首六身覈理河平饑附積麻金昌亭儆畏金善寶開水犀壟竈樓樓濛雨冕弁渺茫墨菊莫桑比克弄章俳回抛塼佩黻剖割錢糧淺飲騎箕尾勤懇侵曉散誕省份蛇蜿栓皮栎叔度順納搜畋談説同斟投報嵬騀無逸笑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