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介高洁。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是以介洁而无政事者,非拨乱之器。” 宋 苏舜钦 《王公行状》:“公刚峭介洁,而性仁厚,果於义断,论者谓有烈祖之风操。”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二:“夫 屈原 之《离骚》,忧世愤戚,呼天目鬼神自列之辞,其语长短舒纵,抑扬闔闢,辩説诡异杂错而成章,皆出乎至性,忠厚介洁得风人之义。” 清 王晫 《今世说·方正》:“﹝ 翁逊 ﹞介洁方正,虽贵游至其门,弗见也。”
介洁(jiè ji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形容词,主要用于描述人的品格特质。其核心含义如下:
指耿直高洁、清廉自守的品格。形容人正直不阿,不随波逐流,且坚守道德底线,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节操。例如:
“其人性情介洁,不屑趋炎附势。”
二字组合强化了正直与清白并存的人格特质,常见于对士大夫或隐士的品评。
柳宗元在《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中以“介洁”形容父亲不慕权贵的品格。
苏轼《与李公择书》亦用“介洁”赞友人超然物外的风骨。
多用于评价历史人物(如海瑞、包拯)或文学角色,强调其拒腐守正的精神(《汉语大词典》例证)。
该词承载儒家“重义轻利”价值观,折射中国古代对士人道德完满性的追求,与“清高”“狷介”近义,但更突出主动避浊的积极姿态(参考《中国伦理思想史》)。
参考来源:
“介洁”是一个汉语词汇,综合多个权威词典解释,其核心含义可概括如下:
“介洁”指耿介高洁,形容人品格正直清廉、不随流俗。该词由“介”(耿介)和“洁”(高洁)组合而成,强调内在的道德坚守与外在的行为清廉。
词义延伸
除字面意义外,部分文献(如)提到其可引申为言辞谦虚、不自我夸耀的态度,但此用法多见于现代扩展解释,古典语境仍以“耿介高洁”为主流。
文献用例
近义与反义
现代语境中,“介洁”多用于书面语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例如:“他一生介洁自守,拒绝权钱交易”。需注意该词使用频率较低,日常表达中可用“正直清廉”等更通俗的词汇替代。
提示:如需进一步探究古典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抱朴子》《苏舜钦集》等原著。
包子冰河搏颊不瘳补接棽棽楚焞黨羣到加大挑萼緑君厄运逢见风斤佛双陆鲠避鹤涧荒货魂想浑浊活蹦乱跳鲣鸟稽察节分解决金蕊辑谐阚阚可以恐悚旷奇梁鸿狸奴龙袱隆深驴子駡档子牧放酿王驽箭离弦片假名谴弃青蝉倾箱倒箧若有所丧入世沙户擅兴少见少礼邵平圃太一家探囊取物韬舌田稼铁雷通试违天逆理纤刀小经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