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否的意思、通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否的解釋

猶否泰。指命運好壞、仕途升降等。《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經涉累朝,通否任時。” 宋 歐陽修 《與章伯鎮書》:“ 伯鎮 尚淹江郡,忽已愈年。大亨有時,先以小抑,亦通否之理然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否”是由“通”與“否”組成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二者本義及古漢語語境進行考釋。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通”本義為“達”,引申為通過、貫通、普遍等義項;“否”則有否定、閉塞、困厄等含義。在古漢語中,“通否”一詞常見兩種用法:

其一,指“通與不通”,即事物是否能夠貫通或實現。例如《禮記·學記》注疏中提及“教學之道,通否相濟”,強調教育需兼顧通達與阻滞的辯證關系。其二,表“順逆”或“吉兇”,如《周易》體系中将陰陽交感的狀态稱為“通”,閉塞則為“否”,二者構成對立轉化的哲學概念,見于《周易·泰卦》彖傳“天地交而萬物通”。

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研究文獻中仍可見其曆史語義的延續。例如王力《古代漢語》教材中解析文言虛詞時,曾以“通否”為例說明古漢語複合詞構成規律。具體用例可參考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電子版及《漢語大詞典》線上數據庫的權威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通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1. 基本含義(判斷是非)
    根據,該詞由“通”(通達、明白)和“否”(否定、不明确)組成,字面指明确答複或判斷事情的真假。例如在對話中用于回答“是或否”,表達清晰的态度或觀點。

  2. 引申含義(命運與仕途)
    在古典文獻中,“通否”常與“否泰”相通,表示命運的起伏或仕途的升降。如《晉書》中“通否任時”指順應時運的變化,宋代歐陽修書信中也用其描述人生際遇的起伏規律。

注意:兩種解釋的差異源于語境和時代演變。現代使用更傾向第一種字面含義,而第二種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哲學讨論中。如需深入研究古文用例,可參考《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及歐陽修文集。

别人正在浏覽...

傍依摽蕝懲責春瘟踔虛刺薊登科颠衣到裳睇睨邸院冬官東坡椅黩煩敦敬風馬牛伏兵高次方程構敵慣一歸趣珪瓒紅陽化除還樸反古化期虎棍胡鬧薦舉結隊極慮經受蠲平捐商克恭克順賫恨兩腳羊冒認冒絮末弁納顧滂溏篇頁嫔媵乾災遷種青鰶魚傾瀉請召氣吞宇宙遒人岖嶔三揖慎始敬終飾熊帥由粟土太平間同班王佐之才新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