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言的意思、碩言的詳細解釋
碩言的解釋
大言,虛誇的話。《詩·小雅·巧言》:“蛇蛇碩言,出自口矣。” 鄭玄 箋:“碩,大也。大言者,言不顧其行,徒從口出,非由心也。”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七缪》:“尤虛之人,碩言瑰姿,内實乖反。”
詞語分解
- 碩的解釋 碩 (碩) ò 〔碩士〕學位名,高于“學士”。 大:碩老。碩材。碩學(博學,亦指博學的人)。碩壯。碩果累累(喻巨大的成績)。碩大無朋(形容無比的大)。 碩 (碩) í 古同“石”,形容堅固。 筆畫
- 言的解釋 言 á 講,說:言說。言喻。言道。言歡。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說的話:言論。言辭(亦作“言詞”)。語言。言語。言簡意赅。 漢語的字: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 語助詞,無義:
專業解析
碩言(shuò yá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誇大不實之言或虛浮的言論。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巧言》中的名句:“蛇蛇碩言,出自口矣。”東漢經學家鄭玄在《毛詩箋》中注解:“碩,大也。大言者,言不顧其行,徒從口出,非由心也。” 可見其本義強調言語的浮誇與虛僞性。
從詞義演變看,“碩言”在曆代文獻中均含貶義:
- 本義溯源:漢代王充《論衡·藝增》批判“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譽人不增其美,則聞者不快其意;毀人不益其惡,則聽者不惬于心。聞一增以為十,見百益以為千”,正是對“碩言”現象的批判。
- 語義延伸: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釋“碩”為“頭大”,引申指“凡大之稱”,故“碩言”即脫離實際的誇大之辭。現代《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大話,虛誇的話”,并舉《後漢書·崔骃傳》“昔誇父殉道,追日沉虞”為例,說明其與“誇誕”語義相通。
需注意的是,該詞屬文言雅言範疇,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思想史的學術語境。其文化價值在于承載了中國傳統思想中對“言過其實”的批判精神,如《論語》“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的知行觀,亦與“碩言”的語義内涵形成互文。
主要參考來源:
- 鄭玄《毛詩箋》(《十三經注疏》本)
- 王充《論衡·藝增篇》
-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碩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大言或虛誇的話,通常指不切實際、誇大其詞的言論。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碩言”由“碩”(大)和“言”(話語)組成,字面意為“大的言辭”,實際指浮誇、不實的言論。這類話語往往缺乏實際依據,僅停留在口頭表達而非發自内心。
2.古典出處
- 《詩經·小雅·巧言》:“蛇蛇碩言,出自口矣。” 鄭玄注解稱:“碩,大也。大言者,言不顧其行,徒從口出,非由心也。” 這裡強調“碩言”是言行不一的虛誇之辭。
-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七缪》:“尤虛之人,碩言瑰姿,内實乖反。” 指出虛僞之人常以華麗的言辭和姿态掩飾内在的背離。
3.用法與引申
- 語言特點:多用于形容言辭浮誇、缺乏實質内容的行為,帶有貶義色彩。
- 現代關聯:在當代語境中,可類比“空話”“大話”等概念,常用于批評不切實際的承諾或宣傳。
4.其他相關
- 姓名學中的含義:部分資料提到“碩言”作為名字時,寓意“通才碩學、嘉言懿行”,但需注意這與原詞義無直接關聯,更多是組合字義的引申。
“碩言”一詞承載了古代對言行不一的批判,現代使用時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貶義傾向。
别人正在浏覽...
安慰巴陵倉鷹齒發吹花楚籍刺頭撮拾措手導因雕人吊桶底老朵羅笃摯防喪繁榮富強鳳麟躬耕樂道溝浍怪羽灌漿糊和蕃橫陳鴻章巨字劃船運動夾角翦樣甲子節料錢廐律開畲曠肰烈轟轟臨到摩乾軋坤飄淋潛蹤匿影峭行請僞秋月春風荃察讓讓桑蠍善狀樹巅樹井思鲈莼探真桃花心木天閨屯合挽卒未兆無精打彩象轎香荔香貓小半謝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