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協讚 ”。協助;輔佐。《三國志·蜀志·來敏傳》:“﹝ 來忠 ﹞與尚書 向充 等并能協贊大将軍 姜維 。”《宋書·武帝紀中》:“皆社稷輔弼,協讚所寄。” 宋 司馬光 《為龐相公謝官表》:“監邊則盡護羣師,侍幄則協贊萬幾。” 錢基博 《辛亥革命運動中之蔡锷》:“ 世凱 之出也,遣 唐紹儀 赴 滬 媾和,而命 度 ( 楊度 )南下協贊。”
見“ 協贊 ”。
“協贊”是漢語中的複合動詞,由“協”與“贊”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協”指共同合作、輔助,“贊”有佐助、支持的含義,二者結合後表示“共同協助完成某項事務”,多用于描述輔佐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的行為。例如《後漢書·胡廣傳》中“協贊元帥,撫成邊疆”,即強調對主事者的輔助作用。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協贊”屬于同義複詞結構,兩字意義相近且互文強化。此類構詞法在古漢語中常見,如“輔佐”“匡助”等,均通過并列語素增強語義表達。其使用場景多與政治、軍事等正式事務相關,現代漢語中則逐漸演變為書面語或特定領域的專業術語。例如在《清史稿》中,常見“協贊機務”等表述,指參與重要政務的決策支持。
在詞義辨析方面,“協贊”與“協助”存在細微差别:前者強調“有意識地共同參與并推動目标實現”,後者更側重“配合完成具體事務”。例如《資治通鑒》中“群臣協贊其謀”,即體現集體智慧對決策的深層支持。現代法律文書中偶見該詞,如《民法典》配套解釋文件中“協贊義務”的表述,指合同雙方需相互配合履行的法律責任。
“協贊”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é zàn,其核心含義為協助、輔佐,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代文獻中的用例
現代釋義擴展
現代語境中,“協贊”較少使用,但在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仍可見,多指集體協作或對重要事務的支持,如“協贊公益事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三國志》《宋書》等古籍,或通過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查閱詳細釋義。
百川灌河白獸樽臂環伯姒殘月尺鷃沖脈出命大概其答贶彈論彈無虛發道術電介質督标飯廠發齊飛觥獻斝肥皂莢墳包服猛傅時耿懷憾恚橫枝兒恢燿家言邪學解脫誡語金華夫人矜肅軍籌磕撲撲苦鬥列墉流行性乙型腦炎攣曲沒謄那沕潏泥轼配役賠樁屏祗竅中掃帚沙江鲊上下班扇月豕食束草黍觞書香人家悚敬談士田賦鐵布魋結歪斜五經庫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