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貌岸然的意思、道貌岸然的詳細解釋
道貌岸然的解釋
[artificial outward saintliness;appearance of man of integrity;hypocratical devoteness pose as one of high morals] 莊重、威嚴的樣子。現多諷刺假裝正經、表裡不一
因看見端甫道貌岸然,不敢造次。——清· 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詳細解釋
(1).容色神态莊嚴的樣子。 清 龔炜 《巢林筆談·谒敬亭先生》:“先生道貌岸然,接對謙和。”今多諷刺故作正經,表裡不一之狀。 魯迅 《準風月談·吃教》:“ 宋 儒道貌岸然,而竊取禅師的語錄。”亦作“ 道貌儼然 ”。 巴金 《家》九:“爺爺從前原也是荒唐的人,他到後來才變為道貌俨然的。”
(2).容色神态莊嚴的樣子。 清 龔炜 《巢林筆談·谒敬亭先生》:“先生道貌岸然,接對謙和。”今多諷刺故作正經,表裡不一之狀。 魯迅 《準風月談·吃教》:“ 宋 儒道貌岸然,而竊取禅師的語錄。”亦作“ 道貌儼然 ”。 巴金 《家》九:“爺爺從前原也是荒唐的人,他到後來才變為道貌俨然的。”
詞語分解
- 道貌的解釋 .修道者的容貌。《太平廣記》卷三一引 南唐 沉汾 《續仙傳·李珏》:“ 李 情景恬憺,道貌秀異。” 明 馮夢龍 《邯鄲夢·群仙聚會》:“ 漢鐘離 半世有神仙分,道貌生來坌。”.指清雅飄逸的面貌。
- 岸然的解釋 嚴正或高傲的樣子道貌岸然現多用貶義詳細解釋嚴正或高傲貌。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四:“ 侂胄 未信,謁 忠定 以探其意, 忠定 岸然不交一談。”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英》:“談笑間,
網絡擴展解釋
“道貌岸然”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 ,常用于形容人外表莊重嚴肅,但實際虛僞、表裡不一。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道貌”指嚴肅正經的外貌,“岸然”意為高傲嚴肅的樣子。合起來表示以道德高尚的姿态示人,實則内心虛僞。
- 情感色彩:含貶義,多用于諷刺僞君子或假裝正經的人。
二、來源與演變
-
出處:
- 最早見于唐代《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原作“道貌凜然”,形容維摩诘莊嚴的儀态。
- 清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成仙》中首次使用“道貌岸然”,描述角色故作正經的形象。
-
演變:從最初中性描述演變為貶義,強調表裡不一。
三、用法與示例
- 語法結構:主謂式,可作謂語、定語、狀語。
- 例句:
- “他表面道貌岸然,背地裡卻貪污受賄。”
- “像這種道貌岸然的僞君子,不值得信任。”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 |
反義詞 |
一本正經(中性) |
插科打诨 |
裝模作樣(貶義) |
吊兒郎當 |
辨析:與“一本正經”相比,“道貌岸然”更強調虛僞性,而前者可中性使用。
五、記憶技巧
- 拆解聯想:“道”想成道士,“岸”指河岸,“貌”為容貌,“然”表狀态。想象一個道士站在岸邊,看似莊重,實則内心虛僞。
六、使用建議
- 適用場景: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的諷刺性描述,如批評政客、僞善者等。
- 注意事項:避免誤用于中性或褒義語境,以免造成歧義。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典故細節,可參考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道貌岸然》是指一個人表面上嚴肅端莊,态度莊重,給人以高尚的道德風貌的樣子。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是:道(辶/辵+首+2畫),其義為道、路;貌(言+196畫),其義為外觀、容貌;岸(山+每+6畫),其義為河邊的陸地。《道貌岸然》這個詞源于《淮南子·說山訓》,意為憑着道義的外貌行事,用以形容人的行為表面上看似辦事端莊,實則内心虛假。在繁體字中,寫作“道貌岸然”。古代漢字寫法則是“道貌岸然”。一些例句包括:他總是道貌岸然地批評别人,而自己卻有許多錯誤;他看起來道貌岸然,實際上卻是個内心陰暗的人。和《道貌岸然》相關的組詞有:道德、道義、岸然、态度等。近義詞包括:正經、嚴肅、莊重。反義詞包括:不拘小節、隨意、放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