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功而居其位。 宋 司馬光 《上太皇太後辭免正議大夫表》:“義所當辭,情難冒處。”
“冒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一、基本釋義 “冒處”指無功而居其位,即沒有相應的功勞或能力卻占據某個職位或地位。該詞帶有貶義,常用于自謙或批評他人不稱職的情況。
二、語源與例證 該詞出自宋代司馬光《上太皇太後辭免正議大夫表》中的“義所當辭,情難冒處”,意為“按道義應當辭讓,實難無功受祿”。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古文語境理解該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冒處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文言文中,意為“出現、顯露、顯示”。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冖”和“處”,其中“冖”在字典中歸類于冠部,表示“遮蓋、保護”的意思;“處”在字典中歸類于聚部,表示“除去、處理”的意思。
據考證,冒處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的象形演變,最初形狀類似于“棺材蓋”。隨着時間推移,字形逐漸簡化,演變為現代的樣子。
冒處的繁體字為「冒處」,字形較為繁複,保留了原始形态的一些特征。
在古代,冒處的字形略有不同,由于篆書和隸書的影響,字形較為古樸。但整體結構與現代字形相似,依然能夠辨認出來。
1. 學生們的努力冒處出了顯著的成果。
2. 著名畫家的作品冒處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1. 組詞: 冒昧、冒犯、冒失、處置、處境、處世。
2. 近義詞:顯露、出現、顯示。
3. 反義詞:隱藏、隱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