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接伴使的意思、接伴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接伴使的解釋

接待外國使臣的官員。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六:“北人謂住坐處曰捺鉢……不曉其義。近者彼國中書舍人 王師儒 來修祭奠,餘充接伴使,因以問。 師儒 答雲:是 契丹 家語,猶言行在也。”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九:“ 宣和 時, 傅忠肅公 察 為結伴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接伴使是中國古代外交制度中的特殊官職,主要用于接待外邦使臣。該稱謂多見于宋遼金時期,其職責與外交禮儀密切相關。以下是具體解析:

  1. 詞源與定義

    “接伴”由“接待陪伴”縮略而來,“使”指代官職或使者。《漢語大詞典》将接伴使解釋為“負責接待外國使臣的官員”,強調其承擔外交接待與行程安排的職能。

  2. 曆史背景與職責

    北宋時期,接伴使成為常設官職。據《宋史·職官志》記載,接伴使需精通多國語言,負責陪同遼、金等國使臣觐見皇帝,并監督雙方遵守“交聘儀注”等外交規範。其工作涵蓋翻譯、禮儀指導及邊境事務協調。

  3. 與館伴使的區别

    接伴使與館伴使同屬外交體系,但職責階段不同。前者負責使團入境後的全程陪同,後者專司都城内的接待。元代《吏學指南》提到,接伴使需“自境上至京皆導從”,而館伴使“止于都亭驿掌客”。

  4. 制度演變

    金代沿襲宋制并細化選拔标準,《金史》記載接伴使須具備“辯捷知邊事”的能力。明代後,該職逐漸被“會同館大使”等新設官職取代。

  5. 實例佐證

    宋代文人蘇頌曾擔任接伴使,其《華戎魯衛信錄》詳細記載了護送遼使過程中的禮儀流程,印證了該官職在外交文書傳遞與儀式執行中的關鍵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

“接伴使”是古代中國對外交往中的一個官職稱謂,主要用于接待外國使臣,其核心含義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接伴使”指負責接待外國使臣的專職官員,常見于宋、遼、金等朝代的外交體系中。例如《宋史》中記載李繼昌曾擔任此職,負責在邊境迎接遼國使者(見、6)。

二、職能與曆史背景

  1. 外交職能:接伴使需全程陪同外國使團,安排其行程、翻譯溝通,并監督使團活動。如宋代龐元英在《文昌雜錄》中提到,接伴使需了解契丹語言習俗以應對外交事務。
  2. 政治意義:該職位體現了古代王朝對邦交禮儀的重視,例如明代陳繼儒在《讀書鏡》中記載,傅察曾作為接伴使處理與遼國的外交事宜。

補充說明

部分現代詞典(如、2)将“接伴使”解釋為“接受陪伴一同前往”的成語,這可能是對字面的誤解。曆史文獻與權威詞典均指向其官職屬性,建議優先以古代外交職務的含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安立白夜背偻筆杆博學洽聞不可勝舉城關稱談塵市齒寒赤斾嗤之以鼻沖操錯莫單用倒仰兒颠顔方聞方桌高掇挂肚牽腸歸伏咕隆河山後腦海璜璜葷菜浃辰降口蹇直禁苑絶口狼突豕竄郎選良醫祿祚蠻貃沒十成門類磨佗子南轅配舂飄堕戕賊七老八倒傾筐清縣齊司封秋魄日觀聖惠方頌辭天命攸歸恬退田字草廳局級未婚無啥小患謝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