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待外國使臣的官員。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六:“北人謂住坐處曰捺鉢……不曉其義。近者彼國中書舍人 王師儒 來修祭奠,餘充接伴使,因以問。 師儒 答雲:是 契丹 家語,猶言行在也。”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九:“ 宣和 時, 傅忠肅公 察 為結伴使。”
“接伴使”是古代中國對外交往中的一個官職稱謂,主要用于接待外國使臣,其核心含義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接伴使”指負責接待外國使臣的專職官員,常見于宋、遼、金等朝代的外交體系中。例如《宋史》中記載李繼昌曾擔任此職,負責在邊境迎接遼國使者(見、6)。
部分現代詞典(如、2)将“接伴使”解釋為“接受陪伴一同前往”的成語,這可能是對字面的誤解。曆史文獻與權威詞典均指向其官職屬性,建議優先以古代外交職務的含義為準。
《接伴使》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招待賓客或陪伴賓客。該詞由兩個詞組成:接伴和使,意思是陪伴并招待客人。
《接伴使》的首部是“手”,意思是與人交往、接待客人。次部是“辶”,意思是走或行走。根據筆畫順序,首部有3畫,次部有4畫。
《接伴使》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接伴使”描述了主人招待賓客的情景。
繁體字中的《接伴使》是「接伴使」。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接伴使》寫作「揭伴使」。
他是一位懂得如何接伴使客人的好東道主。
陪伴、招待、賓客、接待
陪同、款待、接納
拒絕、冷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