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狼奔豕突 ”。
“狼突豕竄”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áng tū shǐ cuàn,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字面比喻:
像狼一樣狂奔,像野豬一樣沖撞(“豕”即豬),比喻成群的壞人肆意橫行、亂沖亂撞,四處騷擾破壞。常用于形容混亂無序的暴力或破壞行為。
感情色彩:
含強烈貶義,多用于批判社會中的暴亂、侵略或破壞現象。
原文來源:
出自清代錢謙益《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申公神道碑銘》:“狼突豕竄,無一尉一堠能少婕其角距者。”
描述戰亂中敵人如野獸般猖獗,守軍難以抵擋的場景。
近義替換:
與“狼奔豕突”同義,後者更為常用。
語法功能:
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或狀語。例如:
“敵軍狼突豕竄,村莊瞬間陷入火海。”
語境示例:
提到比喻性用法:“風像頭餓急了的猛獸,在山谷裡狼突豕竄,發出陣陣怪嚎。”
若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清代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狼突豕竄》是一個成語,形容敵人猛烈進攻或盜賊蜂擁而來的情形。意思是形容敵人或壞人行動迅速,極其猛烈。
《狼突豕竄》的拆分部首是狼-、豕-、竄-,筆畫總數為21畫。
《狼突豕竄》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古代兵書《孫子兵法》中。它形容敵人或盜賊突然襲擊,迅速而猛烈地出現和進攻。
繁體字為「狼突豕竄」。
在古時候,漢字《狼突豕竄》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變化。
1. 敵軍狼突豕竄,我軍節節敗退。
2. 他得到消息後立刻狼突豕竄地逃離了現場。
狼煙、突然、豕突
猝不及防、驟起、奔流
穩步推進、緩慢、徐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