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接伴使的意思、接伴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接伴使的解释

接待外国使臣的官员。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六:“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鉢……不晓其义。近者彼国中书舍人 王师儒 来修祭奠,余充接伴使,因以问。 师儒 答云:是 契丹 家语,犹言行在也。”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九:“ 宣和 时, 傅忠肃公 察 为结伴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接伴使是中国古代外交制度中的特殊官职,主要用于接待外邦使臣。该称谓多见于宋辽金时期,其职责与外交礼仪密切相关。以下是具体解析:

  1. 词源与定义

    “接伴”由“接待陪伴”缩略而来,“使”指代官职或使者。《汉语大词典》将接伴使解释为“负责接待外国使臣的官员”,强调其承担外交接待与行程安排的职能。

  2. 历史背景与职责

    北宋时期,接伴使成为常设官职。据《宋史·职官志》记载,接伴使需精通多国语言,负责陪同辽、金等国使臣觐见皇帝,并监督双方遵守“交聘仪注”等外交规范。其工作涵盖翻译、礼仪指导及边境事务协调。

  3. 与馆伴使的区别

    接伴使与馆伴使同属外交体系,但职责阶段不同。前者负责使团入境后的全程陪同,后者专司都城内的接待。元代《吏学指南》提到,接伴使需“自境上至京皆导从”,而馆伴使“止于都亭驿掌客”。

  4. 制度演变

    金代沿袭宋制并细化选拔标准,《金史》记载接伴使须具备“辩捷知边事”的能力。明代后,该职逐渐被“会同馆大使”等新设官职取代。

  5. 实例佐证

    宋代文人苏颂曾担任接伴使,其《华戎鲁卫信录》详细记载了护送辽使过程中的礼仪流程,印证了该官职在外交文书传递与仪式执行中的关键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接伴使”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一个官职称谓,主要用于接待外国使臣,其核心含义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义

“接伴使”指负责接待外国使臣的专职官员,常见于宋、辽、金等朝代的外交体系中。例如《宋史》中记载李继昌曾担任此职,负责在边境迎接辽国使者(见、6)。

二、职能与历史背景

  1. 外交职能:接伴使需全程陪同外国使团,安排其行程、翻译沟通,并监督使团活动。如宋代庞元英在《文昌杂录》中提到,接伴使需了解契丹语言习俗以应对外交事务。
  2. 政治意义:该职位体现了古代王朝对邦交礼仪的重视,例如明代陈继儒在《读书镜》中记载,傅察曾作为接伴使处理与辽国的外交事宜。

补充说明

部分现代词典(如、2)将“接伴使”解释为“接受陪伴一同前往”的成语,这可能是对字面的误解。历史文献与权威词典均指向其官职属性,建议优先以古代外交职务的含义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抱素怀朴辨析屮昧撑天拄地痴念赤忠牀榻厨车醇醯搭便點將点首吊名动口东溟敦方泛家浮宅风铎高拱格检功利主义岣嵝碑汉珥貂鹤顶红鸿学虎不拉简绝竟已谨谨紧锁九能客兴空爵亏点腊日鳞翼雒阳生门静脉内将军攀橑棚阁皮丝窃吹耆龟清察青鳬栖退蠕蠕三兽渡少别梳弄蓑草脱坯外第望秋先零威胜微阴险劲先生虓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