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以幹支紀日,稱自子至亥一周十二日為“浹辰”。《左傳·成公九年》:“浹辰之間,而 楚 克其三都。” 杜預 注:“浹辰,十二日也。” 三國 魏 曹植 《武帝诔》:“欃槍北掃,舉不浹辰。 紹 遂奔北, 河 朔是賓。” 宋 邵雍 《和商守宋郎中早梅》:“山南也似 嶺 南溫,臘月梅開已浹辰。”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連瑣》:“毉師投藥,下惡物如泥,浹辰而愈。” 章炳麟 《瑞安孫先生傷辭》:“嗚呼!不浹辰乎,先生遂捐館舍。”
“浃辰”是一個古代時間單位,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基本定義
“浃辰”指古代以幹支紀日時,從“子”到“亥”十二地支循環一周的時長,即十二天。例如《左傳·成公九年》記載“浃辰之間,而楚克其三都”,杜預注“浃辰,十二日也”。
詞源與結構
文獻用例
相關時間單位
“浃”字可與其他時間詞組合,形成不同周期:
現代使用
該詞屬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時間跨度。
“浃辰”是古代十二天的代稱,體現了幹支紀日法的特點,其構詞邏輯與“浃”的“周遍”含義密切相關。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漢典》等來源。
浃辰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漲潮、潮漲。是形容海水漲潮到達極高的狀态。
浃辰的部首是水(氵)和辰,其中水部表示與水相關,辰部表示與時間相關。浃辰的筆畫數為13畫。
浃辰的字形主要來源于古代篆書字體。其在字義上與“漲潮”相關,表達了海水潮起的狀态。
繁體字是指在傳統的漢字書寫中使用的被簡化後的形式。浃辰的繁體字為「浹辰」。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浃辰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基本相同。例如,宋代的字書《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浹辰」。
1. 潮水浃辰,漲得十分高。
2. 海水浃辰,淹沒了沿岸的田地。
1. 浃水:指水流湍急漲升。
2. 浃室:指室内因水浸潤而變得潮濕。
3. 浃滿:指江河湖泊漲滿水的狀态。
1. 潮漲:指漲潮的狀态。
2. 漲潮:指水位上升的現象。
退潮:指潮水從高漲到退去的過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