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正月、四月、七月、十月。《周禮·地官·黨正》:“黨正,各掌其黨之政令教治。及四時之孟月吉日,則屬民而讀邦法以糾戒之。” 晉 潘尼 《皇太子社》詩:“孟月涉初旬,吉日唯上酉。” 唐 元稹 《表夏》詩之四:“孟月夏猶淺,奇雲未成峰。”
孟月是漢語中對農曆季度首月的特定稱謂,源自古代曆法對月份的劃分方式。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孟”字本義為“始”或“長”(排行第一),《爾雅·釋诂》載:“孟,始也。” 因此“孟月”特指每個季節的第一個月份。古代農曆将四季各分為“孟、仲、季”三個月,其中:
二、曆法與文化内涵
孟月标志着季節的開端,承載着古人對自然時序的觀察。例如《禮記·月令》詳細記載了孟月的物候特征與祭祀活動,如“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 體現古人對農事與天象的關聯認知。這一劃分不僅用于指導農業生産,也滲透到傳統節俗(如孟春春節、孟秋中元節)中。
三、現代應用與延伸
在現代漢語中,“孟月”仍用于農曆表述及文史領域,如詩詞“孟冬寒氣至”(《古詩十九首》)。其構詞法亦影響其他時序詞彙,如“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長幼次序。需注意,公曆體系不沿用此稱謂。
參考資料
“孟月”是古代曆法中表示季節月份的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孟月指每個季節的第一個月,即陰曆的正月(春)、四月(夏)、七月(秋)、十月(冬)。例如:
季節劃分依據
這裡的季節以陰曆月份為準,一年分四季,每季三個月,依次用“孟、仲、季”表示第一、二、三月。例如“孟春、仲春、季春”對應陰曆一、二、三月。
曆史文獻記載
《周禮·地官·黨正》提到“四時之孟月吉日”,表明此用法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用于政令頒布或節氣活動。
相關術語擴展
孟月是古代曆法中對季節首月的特定稱謂,主要用于農曆(陰曆)體系,兼具天文與人文意義。
拔海貝面不遣長股赤鳳雠隟楚豔單數腚後跟鬥鹌鹑杜絕後患法統服朞覆窠談高效晷昃骨力好運胡二巴越晦色活着夾路薦揚積非集權既死霸揆席惏酷靈波碌碌無奇路衢謀約木紹奈良時代嘔咐佩韋譬旨搶擄橋市窮服邱虛棄外少來梢搖申旦達夕適曆授爵戍口铄懿淵積束勗死中求活恬樂灣酸宛引危王霧鬓雲鬟五言律武用顯然效死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