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滞澀錯亂。《南齊書·文學傳·陸厥》:“故知天機啟,則律呂自調;六情滞,則音律頓舛也。”
“頓舛”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ùn chuǎ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頓舛”指滞澀錯亂,多用于描述事物或情感的不流暢、不協調狀态。例如《南齊書·文學傳·陸厥》中提到:“六情滞,則音律頓舛也”,說明情感受阻時,音律也會變得滞澀混亂。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中。若需引用,建議結合上下文明确其具體指向(如音律、情感或行為)。
頓舛,是一個漢字詞語,有多種含義。它的拆分部首是“頁”和“舟”,總共有10個筆畫。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
繁體字中,頓舛的寫法為頓艸。在古時候,人們使用不同的方式來書寫漢字,在繁體字中略有變化。
頓舛在古代使用的漢字寫法中,多用于描述人的動作或狀态出現突然的變化,或者形容物體發生折斷或不連續的狀态。
以下是頓舛的幾個例句:
1. 她一頓舛起,驚訝地看着他。
2. 風吹得草叢頓舛不已。
頓舛這個詞,可以在組詞時結合其他漢字來形成新的詞語。例如:“頓然”、“變頓”等。
與頓舛意思相近的詞語是“突然”、“急轉”、“折斷”等。
與頓舛意思相反的詞語是“平緩”、“連續”、“持續”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