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伎的意思、聲伎的詳細解釋
聲伎的解釋
(1).亦作“ 聲妓 ”。舊時宮廷及貴族家中的歌姬舞女。 晉 袁宏 《後漢紀·順帝紀上》:“ 融 外戚家,雖好儒術,而服飾甚麗。坐絳紗帳,侍婢數十,聲妓不乏於前。”《後漢書·皇後紀下·陳夫人》:“ 陳夫人 者,家本 魏郡 ,少以聲伎入 孝王 宮,得幸,生 質帝 。”《新唐書·高宗三女傳》:“天下珍滋譎怪充于家,供帳聲伎,與天子等。” 宋 蘇轼 《韓魏公醉白堂記》:“府有餘帛,廩有餘粟,而家有聲妓之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聽稗》:“兄還不知 阮鬍子 漏網餘生,不肯退藏,還在這裡蓄養聲伎,結納朝紳。”
(2).亦作“ 聲技 ”。指歌舞等技藝。《南史·張欣泰傳》:“ 欣泰 負弩射雉,恣情閑放,聲伎雜藝,頗多開解。” 宋 蘇轼 《賜文武百寮太師文彥博已下上第四表請舉樂不允批答》:“吾之本性,以清淨寂寞為樂,雖在平日,無遊觀聲技之念。”《金史·趙興詳傳》:“近臣獻琵琶, 世宗 卻之,謂 興詳 曰:朕憂勞天下,未嘗以聲伎為心。”
詞語分解
- 聲的解釋 聲 (聲) ē 物體振動時所産生的能引起聽覺的波:聲音。聲帶。 消息,音訊:聲息。不通聲氣。 說出來讓人知道,揚言,宣稱:聲明。聲辯(公開辯白)。聲淚俱下。聲嘶力竭。 名譽:名聲。 音樂歌舞:聲伎(女
- 伎的解釋 伎 ì 技巧,才能:伎癢(人擅長某種技藝,一遇機會,急欲表現,好像皮膚發癢不能自忍,亦作“技癢”)。伎倆(僴 )。 古代稱以歌舞為業的女子。 伎 í 〔伎伎〕奔走的樣子,如“鹿斯之奔,惟足伎伎”。
網絡擴展解釋
“聲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指宮廷或貴族家中的歌姬舞女
該詞常寫作“聲妓”,用于描述舊時上層社會蓄養的女性藝人。例如《後漢紀》記載:“侍婢數十,聲妓不乏於前”,體現了貴族家庭中聲伎的普遍存在。
-
指歌舞等表演技藝
亦作“聲技”,側重技藝層面。如《南史》提到張欣泰“聲伎雜藝,頗多開解”,說明聲伎涵蓋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
二、用法與語境
-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宋代蘇轼曾以“無遊觀聲技之念”表達對奢靡生活的批判,側面反映聲伎在當時與享樂文化的關聯。
- 異體字與通假
古籍中“伎”“妓”“技”三字常互通,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人或技藝。
三、相關延伸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出“口才出衆”的引申義,但此解釋未見于主流文獻,可能為現代誤讀,建議以傳統釋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紀》《南史》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聲伎(shēng jì)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有着豐富的意義和用法。它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木”,共有12個筆畫。
“聲伎”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于《詩經·大雅·泮水》。其中“聲”的意思是音響、音樂,而“伎”指的是才藝、技術。因此,“聲伎”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以聲音和音樂表現出來的藝術技巧。
在繁體字中,“聲伎”被寫作“聲伎”。這種寫法在某些場合和地區仍然被使用,例如台灣、香港等地。
古時候的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聲伎”是以篆書體寫成的,與今天的字形有所差異。例如,“聲”字的舊字形是“呈”,而“伎”字的舊字形是“倚”。這些古代字形在現代書寫中已經很少見到了。
下面是一些使用“聲伎”一詞的例句:
1. 他是一位精通聲伎的表演家。
2. 學習聲伎需要勤加練習和耐心。
3. 這首歌展現了她的聲伎之道。
與“聲伎”相關的組詞包括:琴聲、歌伎、聲樂等。這些詞都與聲音、音樂和藝術表演有關。
近義詞可以是藝術、才藝、技藝等,這些詞的意思都是指以特定的技能或藝術表達自己。
反義詞可以是平庸、拙劣、無技等,這些詞的意思與聲伎的藝術技巧相對立。
綜上所述,“聲伎”一詞的意思是指以聲音和音樂表現的藝術技巧,它是古代漢字的一種書寫形式,可以用來描述表演者的才能和技藝。在現代漢字中,“聲伎”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出現,也可以與其他詞組合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