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種惡濁行為。《太平廣記》卷三引《漢武帝内傳》:“五濁之人,耽湎榮利,嗜味 * 。”
(2).見“ 五濁惡世 ”。
五濁是佛教術語,指末法時代衆生所處的五種混亂狀态,合稱“五濁惡世”。以下是詳細解釋:
五濁包括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源自大乘佛教對末法時期社會狀态的描述()。其核心含義是“污染”或“混亂”,反映了人類在特定時空下的負面生存狀态。
劫濁(時代混亂)
指社會環境整體惡化,如饑荒、瘟疫、戰争等災難頻發()。佛教認為,人類壽命從八萬歲遞減至百歲的過程即屬劫濁()。
見濁(價值觀混亂)
表現為缺乏正知正見,如迷信、邪見盛行,或盲目追隨錯誤理念()。例如現代社會中的極端功利主義可歸入此類。
煩惱濁(思想混亂)
因貪欲、嗔恨、愚癡等導緻思想矛盾,缺乏條理()。《維摩诘經》稱此為“意不調伏”,即内心無法平靜調和。
衆生濁(行為混亂)
指群體行為失序,如不守倫理(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違背社會規範等()。
命濁(生命規劃混亂)
表現為急功近利、缺乏長遠眼光,如“炒短線”式的生活态度()。佛教認為這與壽命縮短及業力有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宇宙觀或修行方法,可參考來源、5、6、9中的完整内容。
《五濁》是一個詞彙,它指的是五個具有污濁、不清潔的事物,包括水、風、地、金、火。這個詞在古代經文中被廣泛使用,用來描述這些元素的質量。五濁的意思也可解釋為五個渾濁、不純淨的事物。
拆分《五濁》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五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教思想。五濁這個概念源自《論語·衛靈公》:“吾見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其蓋然也,求其不朽然也。——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五濁就是通過對這句話的解讀,用來指代人們追求美德而不是色欲的觀念。
在繁體字中,五濁的寫法為《五濁》。濁是指水變渾濁,暗指貪念、嗜欲等心理狀态,而濁則是指物體或事物的質量缺乏純淨。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五濁》的“五”字在古代寫作“伍”,“濁”字的繁體寫法則為“濁”。
以下是一些關于五濁的例句:
組詞:五行、五髒、五音、五味、五谷、濁流、濁物。
近義詞:五污、五髒俱全、五心六意、五毒。
反義詞:五清、五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