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濁的意思、五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濁的解釋

(1).五種惡濁行為。《太平廣記》卷三引《漢武帝内傳》:“五濁之人,耽湎榮利,嗜味 * 。”

(2).見“ 五濁惡世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濁(wǔ zhuó),是佛教術語,指在減劫(即人類道德逐漸衰敗的時期)中所出現的五種渾濁、污穢的現象。這個概念主要源于佛教宇宙觀中對特定時代特征的描述,尤其在大乘佛教經典如《阿彌陀經》中常被提及,用以形容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環境的惡劣。其具體含義如下:

  1. 劫濁(Kalpa-kashāya):

    指整個時代、時期的渾濁。這是其他四種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共同作用的結果。當人壽減至二萬歲以下時,道德普遍堕落,災禍頻發,整個大環境變得污濁不堪,稱為劫濁。它并非獨立的濁,而是時代背景的總體概括。

    來源:《佛說阿彌陀經》、《長阿含經》相關宇宙觀論述。

  2. 見濁(Drishti-kashāya):

    指思想見解上的混亂與錯誤。在減劫中,各種邪知邪見盛行,如否定因果、否定輪回、否定善惡報應、否定聖賢存在(如佛、阿羅漢)等錯誤見解充斥世間,導緻人們失去正确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準則。

    來源:《俱舍論》、《大智度論》對邪見的分類與闡釋。

  3. 煩惱濁(Klesha-kashāya):

    指衆生内心貪、嗔、癡等根本煩惱以及由此衍生的種種不良情緒和習氣日益熾盛。人們被強烈的欲望、憤怒、愚癡、傲慢、懷疑等所驅使,内心不得安甯,行為多造惡業。

    來源:《大乘義章》、《成唯識論》對煩惱的深入分析。

  4. 衆生濁(Sattva-kashāya):

    指衆生身心的整體素質下降。表現為福報漸薄、苦多樂少、身心羸弱、相貌丑陋、心智蒙昧、缺乏善根、不信正法等。衆生整體的生存狀态和精神品質趨于惡劣。

    來源:《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對衆生狀态的描述。

  5. 命濁(Ayush-kashāya):

    指衆生壽命的縮短和生命質量的下降。在減劫中,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減少(從傳說中八萬歲遞減至百歲乃至更短),同時疾病增多,橫死夭折常見,生命變得脆弱、短暫且充滿痛苦。

    來源:《立世阿毗昙論》、《法苑珠林》關于劫波與壽命的記載。

總結與文化影響:

“五濁惡世”常被用來形容我們所處的充滿缺陷和痛苦的現實世界。認識到五濁的存在,是佛教修行者生起出離心、尋求解脫(如往生淨土)或發願在濁世中修行度衆(如菩薩行)的重要思想基礎。該概念深刻影響了佛教對現實世界的批判性認知和超越性追求。

來源:佛教基本教義體系,貫穿于諸多經論如《悲華經》、《無量壽經》等。

網絡擴展解釋

五濁是佛教術語,指末法時代衆生所處的五種混亂狀态,合稱“五濁惡世”。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五濁的構成與定義

五濁包括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源自大乘佛教對末法時期社會狀态的描述()。其核心含義是“污染”或“混亂”,反映了人類在特定時空下的負面生存狀态。


二、五濁的詳細含義

  1. 劫濁(時代混亂)
    指社會環境整體惡化,如饑荒、瘟疫、戰争等災難頻發()。佛教認為,人類壽命從八萬歲遞減至百歲的過程即屬劫濁()。

  2. 見濁(價值觀混亂)
    表現為缺乏正知正見,如迷信、邪見盛行,或盲目追隨錯誤理念()。例如現代社會中的極端功利主義可歸入此類。

  3. 煩惱濁(思想混亂)
    因貪欲、嗔恨、愚癡等導緻思想矛盾,缺乏條理()。《維摩诘經》稱此為“意不調伏”,即内心無法平靜調和。

  4. 衆生濁(行為混亂)
    指群體行為失序,如不守倫理(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違背社會規範等()。

  5. 命濁(生命規劃混亂)
    表現為急功近利、缺乏長遠眼光,如“炒短線”式的生活态度()。佛教認為這與壽命縮短及業力有關()。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宇宙觀或修行方法,可參考來源、5、6、9中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哀而不傷安營下寨半農半牧區别鶴筆研舊赤條精光春回大地雌弦大嘗東牀擇對踱步法寶封嵎耕助光怪陸離詭品國恤漢武泉合鼓黑沉皇帝之寶枷革間接稅截句誡述繼古開今積壓吉繇桔柣悃懇冷土荒堆亮丑兩意連綿書龍鉢艣艩冒綳梅豆扪蝨幕柱泥濘清戒卭卭日精折納申椒手腳零碎屬詞稅額叔末歲口損兌他出炭場天冠鐵軸頭起外甯溫霁俠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