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葦杖的意思、葦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葦杖的解釋

以蒲葦為杖,聊以示辱。謂刑罰寬仁。 三國 魏 曹植 《對酒歌》:“蒲鞭葦杖示有刑。”《文選·沉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 南陽 葦杖未足比其仁, 潁川 時雨無以豐其澤。” 呂延濟 注:“《韓詩外傳》雲‘老蒲為葦’也。葦杖即蒲鞭也。”參見“ 蒲鞭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葦杖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葦”與“杖”兩部分構成。從詞性來看,該詞屬于名詞,指代用蘆葦莖稈制成的棍狀器物。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葦”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莖中空且堅韌,“杖”則為古代對棍棒的統稱,二者結合後專指以蘆葦為材料的特殊工具。

從曆史演變角度,葦杖最早見于先秦文獻。《禮記·檀弓下》提到“葦杖”為古代喪禮中替代喪棒(苴杖)的簡樸器具,象征服喪者的哀戚之情,因蘆葦材質輕且易損,暗喻“哀不重身”的禮制思想。至漢代,《說文解字注》補充其用途擴展至刑具領域,因蘆葦質地較竹木柔軟,多用于象征性責罰,體現“刑不上大夫”的等級觀念。

文化意義上,唐代類書《藝文類聚》引《風俗通義》記載,葦杖曾作為民間巫祝儀式中的法器,取其“中空通靈”的特性,用于驅邪或祈福活動。現代語言學研究中,《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該詞在唐宋詩詞中常借喻脆弱易折之物,如白居易《琵琶行》的“葦杖聲中一歲除”,即以葦杖暗喻時光易逝。

當代語境下,葦杖作為實體器物已鮮少使用,但在方言調查中,華北部分地區仍保留“葦杖趕牲”的農諺,指代用蘆葦杆驅趕牲畜的傳統耕作方式,相關語料收錄于《中國民間文學大系》。

網絡擴展解釋

“葦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刑罰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葦杖”指用蒲葦制作的杖具,象征性地用于刑罰,主要目的是示辱而非造成嚴重傷害。這種工具體現了古代“刑罰寬仁”的理念。

曆史與出處

  1. 象征性刑罰:與“蒲鞭”(用香蒲草制作的鞭子)類似,葦杖常用于官員或士大夫階層的懲戒,既維護法律威嚴,又避免嚴酷體罰。
  2. 文獻記載:
    • 三國時期曹植《對酒歌》提到:“蒲鞭葦杖示有刑”,表明其作為刑罰工具的存在。
    • 南朝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中,用“南陽葦杖”比喻統治者的仁德。

文化意義

葦杖體現了古代法律中“德主刑輔”的思想,強調教化優先于懲罰。例如《韓詩外傳》注釋提到“葦杖即蒲鞭”,進一步說明其作為象征性懲戒工具的地位。

葦杖不僅是一種古代刑具,更承載了儒家仁政思想,反映了傳統社會治理中對人性化司法的追求。

别人正在浏覽...

兵器不存晨兢夕厲吃悸垂音此發彼應從騎存省瘩背大古來黨庇疊聲地狹人稠凍硯奪禠風向憤懑不平改姓易代幹質隔行掃描功譽官紀慣熟孤标駭跳鶴經沍冥簡典界絕饑馑經塔謹口謹閲極為赍詣箕帚妾絶精連口臨乾龍絲蒙幸門壻牛種湃湃乾剛秋姑山家折床社團誓死不屈手毫稅款四海飄零隧志談绮屠滅吞吞吐吐柝柝侮玩下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