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澤名。在今 山東省 定陶縣 東北。《書·禹貢》:“導 渮澤 ,被 孟豬 。” 蔡沉 集傳:“ 渮澤 ,《地志》在 濟陰 定陶縣 東。今興 仁府 濟陰縣 南三裡,其地有 渮山 ,故名其澤為 渮澤 也。”
“渮澤”是一個古代地理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渮澤(拼音:hé zé)是古代湖泊的名稱,位于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東北部。其名稱來源與當地“渮山”相關,最早見于《尚書·禹貢》記載的“導渮澤,被孟豬”(意為疏導渮澤之水,覆蓋孟豬之地)。
曆史背景
根據文獻記載,渮澤在漢代以前是重要的水域,屬于濟水流域的一部分,後因黃河改道和泥沙淤積逐漸消失。蔡沉在《書集傳》中提到,渮澤所在區域屬“濟陰郡定陶縣”,即今山東菏澤一帶。
補充說明
需注意“渮”與“菏”的古今字形差異,現代“菏澤市”的地名可能與此古澤名存在曆史關聯,但具體地理位置和範圍已隨環境變遷發生較大變化。
《渮澤》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指河流水面的深淺、液面的高低。通常用來形容河水的寬度和深度。
《渮澤》的部首是水(氵)和沙(又),總共有12個筆畫。
《渮澤》是古代漢字詞彙,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渭陽》篇中,具體意思是指渭水的寬廣。後來在不同的古代文獻中陸續出現,用于形容河流的深淺。
《渮澤》(繁體字)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有時候會将部分偏旁換成不同的形狀。對于《渮澤》這個詞,古時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1. 江河之間,渮澤交錯,風光旖旎。
2. 遊船在渮澤之中徐徐行進。
3. 眺望遠處的渮澤,感受大自然的壯美。
渮澤流連、渮澤盈溢
江河、水澤、水域
旱渠、幹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