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納谏章的匦匣。 唐 陳子昂 《谏刑書》:“賤臣不勝愚懇忠憤之至,輒投諫匭,昧死上聞。”參見“ 匭院 ”。
“谏匦”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和背景:
實物功能
指古代專門用于收納谏章、意見的匣子,常見于唐代官方機構。例如陳子昂曾提到“辄投谏匦,昧死上聞”(《谏刑書》),表明臣民可通過此渠道向君主進言。
比喻意義
引申為忠誠直言勸谏的人或行為,常用于褒揚敢于提出改進意見、維護公正的人士。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近義詞包括“谏言”“進谏”,反義詞如“拒谏”“飾非”。
《谏匦》(jiàn fū)這個詞指的是古代官員勸谏君主時所使用的竹簡。
谏 (jiàn)詞的部首是讠,共6劃。
匦 (fū)詞的部首是匚,匚再加5劃。
《谏匦》一詞出自古代文獻《漢書·律曆志上》,用以描述古代官員谏言的形式。
《谏匦》的繁體寫法是「諫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谏的字形有所不同,變體包括「谏」的舊字形「㞐」和「䒝」。
匦這個字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官員們提出《谏匦》勸谏君王,希望他能夠糾正錯誤。
谏君、谏言、匦書、谏帖
勸谏、進谏、規勸、規谏
奉承、附和、迎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