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say;sketch] 某種類似或使人聯想到短論的東西,特别是在對某事提出詳盡的分析、解釋或評論性意見
(1).佛經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與二十四卷本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相對。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殷中軍 讀《小品》,下二百籤,皆是精微,世之幽滞,欲與 支道林 辨之。” 劉孝标 注:“ 釋氏 辨空經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 唐 陸龜蒙 《寂上人院》詩:“趁幽翻《小品》,逐勝講《南華》。” 清 金農 《寫經研》詩之二:“到處雲山到處佛,《浄名》《小品》倩誰書?”
(2).散文的一種形式。篇幅較短,多以深入淺出的手法,夾叙夾議地說明一些道理,或生動活潑地記述事實,抒發6*情懷。我國古代即有此種文學樣式, 明 清 更為盛行。如 明 朱國桢 著有《湧幢小品》。 劉半農 《<詩選>自序》:“我今将十年以來所譯的詩歌小品,删存若幹首,按時期先後編為一集。”
(3).指簡短的戲劇表演。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小品漢語 快速查詢。
“小品”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文學和表演藝術兩大類:
起源與定義
原指佛經的簡本,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七卷本),與《大品般若》對應。後演變為散文的一種形式,以短小精悍、夾叙夾議為特點,如六朝小品、唐人小品等。
現代發展
涵蓋雜文、隨筆等短篇文體,常通過諷刺、時事等主題反映社會現象,例如魯迅的雜文可歸為諷刺小品。
戲劇小品
狹義“小品”多指舞台表演形式,以語言清晰、形态自然為核心,通過簡單場景展現角色性格,尤以喜劇小品為代表(如春晚節目)。
起源與訓練
最初是藝術院校的面試項目,考察即興表演能力,後發展為獨立藝術形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類型(如曆史小品、廣播小品),可參考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小品》是指一種短小精悍的文學或戲劇作品,主要以幽默、諷刺、誇張等手法描繪生活中的小事,以達到娛樂觀衆或讀者的目的。
小品的部首是小字旁,筆畫數為8。
《小品》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當時指的是一種短小的木雕作品。
繁體字“小品”保持和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小”寫作“⺌+丿”,“品”寫作“口+二+八”,合在一起寫作“⺌+丿+口+二+八”。
1. 這個小品真的太好笑了,我笑得肚子都疼了。
2. 演員們通過小品模仿社會中的人物,把社會現象映射得淋漓盡緻。
小品的組詞有:相聲小品、小品兒童、小品表演、小品演員等。
小品的近義詞有:笑話、段子、幽默作品。
小品的反義詞沒有一個明确的詞彙,可以根據具體背景和對比作品來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