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eck] 審查核對;核實
(1).查核察看。 晉 葛洪 《抱樸子·祛惑》:“倉卒聞之,不能清澄檢校之者,鮮覺其僞也。” 宋 辛棄疾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築偃湖未成》詞:“老合投閒,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 江寧 塗爽亭 ,善小兒醫,能詩…… 辛丑 九月,以書來訣,一切身後事,親自檢校。”
(2).官名。 晉 始設,原為散官, 元 以後為屬官, 清 代僅府有檢校官,為低級辦事官員。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一:“正員不足,權補試、攝、檢校之官。”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四:“ 宣和 末, 鄭伸 自檢校太師,忽落檢校為真太師,國初以來所無有也。”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古官尊卑不一》:“大抵古小而今大者尚書侍郎也,古大而今小者檢校提舉也。”
“檢校”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分為動詞和官職兩類,具體解釋如下:
指查核、核實,常用于對賬務、文稿等内容的審查校對。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學作品中“檢校”的用法或官職演變細節,可查閱《世說新語》《隨園詩話》等文獻。
檢校(jiǎn jià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檢”和“校”兩個字組成。其中,“檢”字的部首是“木”,總共有12畫;“校”字的部首是“木”,總共有8畫。
“檢校”一詞源于古代官制,是指檢查和校訂文書的官員。在繁體字中,該詞以「檢校」表示。
在古時候,漢字“檢”可以用另一種寫法“検”來表示,而“校”則可以寫作“教”。這些不同的寫法是由于曆史和書寫習慣的變遷導緻的。
1. 這些文件需要經過檢校才可以正式發放。
2. 他是學校的主要檢校官,負責審核教職員工的資料。
1. 校本檢校:指對學校自編的教材進行審查和校訂。
2. 檢驗:指驗證或審查某個事物的真實性或可行性。
3. 檢查:指對某人或某物進行仔細觀察和審視,以确定其情況或質量。
近義詞:審核、核對
反義詞:錯誤、失誤
以上是關于“檢校”的相關信息。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