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檢校的意思、檢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檢校的解釋

[check] 審查核對;核實

詳細解釋

(1).查核察看。 晉 葛洪 《抱樸子·祛惑》:“倉卒聞之,不能清澄檢校之者,鮮覺其僞也。” 宋 辛棄疾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築偃湖未成》詞:“老合投閒,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 江寧 塗爽亭 ,善小兒醫,能詩…… 辛丑 九月,以書來訣,一切身後事,親自檢校。”

(2).官名。 晉 始設,原為散官, 元 以後為屬官, 清 代僅府有檢校官,為低級辦事官員。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一:“正員不足,權補試、攝、檢校之官。”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四:“ 宣和 末, 鄭伸 自檢校太師,忽落檢校為真太師,國初以來所無有也。”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古官尊卑不一》:“大抵古小而今大者尚書侍郎也,古大而今小者檢校提舉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檢校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圍繞"核查"與"監督"展開。根據《漢語大詞典》及《辭源》的釋義,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呈現三個層面的含義:

一、基本職能釋義 作為動詞使用時,指對事物進行審核查驗的行政行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檢,書署也"與"校,木囚也"的原始字義,已包含核驗文書、糾正錯誤的内涵,《後漢書·陳忠傳》記載的"檢校戶籍"即為此類行政核查的早期例證。

二、職官制度演變 自魏晉至唐宋時期,該詞演變為官職名稱,特指臨時性或代理性職務。唐代杜佑《通典》記載的"檢校官"制度,指官員在本職之外兼任其他職務而未正式除授的情況。宋代沿襲此制,《宋史·職官志》載有"檢校太師""檢校尚書"等19等檢校官階,形成獨特的職官體系。

三、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言應用中,《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保留其"審查核對"的核心語義,常見于法律文書和審計領域。在醫學語境中,《中醫大辭典》收錄"檢校"作為診察驗證的代稱,如脈象檢校、藥劑檢校等專業用法。

該詞語的曆時演變展現漢語詞彙從具體行政行為到抽象制度概念的語義擴展過程。相關研究可參考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及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曆代職官辭典》的權威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檢校”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分為動詞和官職兩類,具體解釋如下:

一、動詞含義(審查核對)

指查核、核實,常用于對賬務、文稿等内容的審查校對。例如:

二、官職含義(曆史沿革)

  1. 南北朝:作為臨時派遣職務,如“檢校秘書”,非正式官銜。
  2. 隋代:成為正式官銜,具備實際職權。
  3. 唐代:
    • 中前期:加“檢校”表示代理官職(如檢校尚書),雖非正式任命,但可行使職權;
    • 中後期:演變為散官或虛銜,用于加官以示恩寵,無實權。
  4. 宋元明清:逐漸成為低級屬官,如元代中書省檢校官掌文書,清代僅設于府衙。

三、其他補充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學作品中“檢校”的用法或官職演變細節,可查閱《世說新語》《隨園詩話》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案戶比民珤靥本壘癟嘴采石場蠶頭場合斥遠愁霜地震預報嫡子洞洩笃古風馳草靡豐颔鳳峙幹元更卒柺杖官田鍋底飯将來奬砺煎銷堅貞斤兩謹聽計日指期季王蒟醬開許孔子廟堂碑儈佞狂簡匡衛量罰廉撝練文禮記立仗鸾帚平起平坐蒲矢青華君傾銀鋪軀榦屈蟠沙莽勝殘生魄受性隨封速件太平洋台榭天紀穩操勝算甕盡杯幹文榭相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