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沉浮”。1.在水上出沒。語出《詩·小雅·菁菁者莪》:“汎汎楊舟,載沉載浮。” 晉 葛洪 《抱樸子·正郭》:“無故沉浮於波濤之間,倒屣於埃塵之中,遨集京邑,交關貴遊。” 唐 曹松 《嶽陽晚泊》詩:“白波争起倒,青嶼或沉浮。”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一:“魚鳥沉浮,水木明瑟。” 魯迅 《故事新編·鑄劍》:“換了六回松明之後,那老鼠已經不能動彈,不過沉浮在水中間,有時還向水面微微一跳。”
(2).升降起伏。引申為盛衰、消長。《莊子·知北遊》:“天下莫不沉浮,終身不故;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淮南子·原道訓》:“是故聖人将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沉浮俛仰。” 高誘 注:“沉浮,猶盛衰。” 唐 李遠 《閑居》詩:“塵事久相棄,沉浮皆不知。” 清 納蘭性德 《於中好》詞:“驚節序,歎沉浮,穠華如夢水東流。” 茅盾 《創作生涯的開始》:“當初并無很大的計劃,隻覺得從‘五卅’到大革命這個動蕩的時代,有很多材料可以寫,就想選擇自己熟悉的一些人物--小資産階級的青年知識分子,寫他們在大革命洪流中的沉浮,從一個側面來反映這個大時代。”
(3).喻飄忽不定。 明 陳海樵 《集賢賓·贈劉姬》套曲:“青天明月,圓缺幾番愁,何似俺恩情長聚首,笑他們楊花心性太沉浮。”
(4).謂趨時隨俗,隨波逐流。《史記·遊俠傳序》:“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於世,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晉書·文苑傳·王沉》:“﹝ 王沉 ﹞少有俊才,出於寒素,不能隨俗沉浮,為時豪所抑。”《新唐書·牛仙客傳》:“﹝ 牛仙客 ﹞為相謹身無它,與時沉浮,唯唯恭願。”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五:“﹝ 馬天來 ﹞不事脩飾,麻絛草屨,沉浮閭裡,殊無朝士風。”
(5).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殷洪喬 作 豫章郡 ,臨去,都下人因附百許函書。至 石頭 ,悉擲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殷洪喬 不能作緻書郵。’”後因以“沉浮”謂書信沒有送達。 明 高啟 《寄家書》詩:“底事鄉書累自修?路長唯恐有沉浮。” 清 顧炎武 《與人書》:“屢有劄與舟公託其緻感,而未見一報,豈其移寓,或 石頭 之沉浮耶?”
(6).衆多。《文選·揚雄〈長楊賦〉》:“英華沉浮,洋溢八區。” 李善 注:“沉浮。言多也。”一說為輕重得中。 呂向 注:“沉浮,言輕重得中。”
“沈浮”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指人或事物在社會中的起伏變化,如命運、地位、聲譽的升降。該詞常比喻人生如潮水般有起有落,強調適應變化的必要性。
二、出處與演變
三、引申含義
四、現代用法 茅盾在創作中以此詞描述人物在大時代中的命運起伏,體現其文學表現力。
五、注意事項 “沈浮”與“沉浮”為異體詞,含義相同。另需注意該詞亦為著名導演姓名(1905-1994),曾執導《萬家燈火》等影片。
《沈浮》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為落入水中和浮在水面上。這個詞語常用來比喻人生的起伏和變化。
《沈浮》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水字旁,它是左右結構的漢字。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沈浮》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如《史記》和《漢書》等。它的含義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演變和豐富。
《沈浮》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沉浮」。
在古代,寫《沈浮》這個詞時常使用宋體的楷書或隸書風格。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有所變化。
1. 人生如波濤起伏,時沈時浮。
2. 他經曆了許多沈浮,但從未放棄追求。
3. 在生活的種種沈浮中,他始終保持了一顆平靜的心。
- 沉淪:指墜入深淵或境地,無法自拔。
- 沉思:指深深地思考或沉浸在思考中。
- 浮現:指慢慢顯現或浮出水面。
- 沉淺:形容沉沒不深。
- 沉沉:形容沉沒的樣子。
- 凝固:指固态或變得凝固不動。
- 固守:指堅守不動或保持原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