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傾斜的行列。 唐 白居易 《江樓夜吟元九律詩成三十韻》:“斜行題粉壁,短卷寫紅箋。” 宋 陸遊 《臨安春雨初霁》詩:“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2).古有斜界紙,用于書寫。後因以“斜行”指代詞章。 清 王晫 《今世說·文學》:“ 錢葆馚 總角即好倚聲……每因興會,輒有斜行。”
“斜行”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
傾斜的行列
指排列不整齊或與平面/直線形成角度的隊列,常見于詩詞描述。例如:
指代“詞章”或文學作品
因古代書寫使用斜界紙(帶斜線格子的紙張),後以“斜行”借指詩文創作。例如:
“斜行”的核心意義與“傾斜排列”相關,既可描述具體形态(如書寫、雁陣),也可抽象指代文學創作。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例如單獨使用時多指行列或詞章,而“斜行字”則專指雁陣。
《斜行》是一個漢字詞語,由2個部首組成,分别為“欠”和“走”,共有12畫。它是一個動詞,主要指斜着走行。
拆分部首:欠走
筆畫數:12畫
《斜行》源自古代文字,其繁體字為「斜行」,音譯為xié xíng。
古代漢字中,「斜行」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繁體字為「斜行」,字形更加繁複,畫法較為複雜。
1. 他在人行道上斜行而過,引起了很多人的注目。
2. 氣溫驟降,雨水從窗戶外的玻璃上斜行而下。
3. 小貓從牆角跳了出來,斜行着向草地上撲去。
1. 斜視:動詞短語,表示眼睛向一側或上下傾斜。
2. 斜陽:名詞短語,指太陽落山時向地面投射的光線方向。
3. 斜坡:名詞短語,指地面上的坡度不直的部分。
1. 斜走:表示在水平面上稍微傾斜地行走。
2. 傾斜:指物體的表面不與垂直或水平相切,有一定的角度。
3. 仰角:指物體相對于水平面或地平線的傾斜角度。
1. 直行:指沿着直線或正直方向行進。
2. 水平:指物體或線條與水平平面平行的狀态。
3. 垂直:指物體或線條與垂直平面垂直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