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畫檝 ”。1.有畫飾的船槳。 唐 王勃 《采蓮賦》:“飛木蘭之畫楫,駕芙蓉之綺船。” 唐 李群玉 《競渡時在湖外偶為成章》詩:“雷奔電逝三千兒,彩舟畫檝射初暉。” 宋 柳永 《破陣樂》詞:“兩兩輕舠飛畫檝,競奪錦标霞爛。”
(2).指畫船。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偏安佚豫》:“時承平日久,樂與民同,凡遊觀買賣,皆無所禁,畫楫輕舫,旁午如織。”
“畫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引申義及文學用法三個層面理解:
字面含義
引申比喻
部分文獻(如)提到其作為成語的用法,比喻“擺脫束縛、追求自由”,通過劃動船槳的動作象征主動突破困境、争取理想生活。但此用法較罕見,多見于現代引申解讀。
相關文化意象
“楫”本身指短槳(與長槳“棹”相對),常與“中流擊楫”等典故關聯,表達奮發志向。而“畫楫”在詩詞中多營造雅緻意境,如柳永筆下“畫檝競奪錦标”的競渡場景。
注意: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古典文獻中多指實物(槳或船),現代使用可能側重比喻義。
《畫楫》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指的是用筆畫繪制或描摹竹楫的樣子。竹楫是一種用竹子制成的劃船工具,畫楫則是用繪畫的方式來描繪它的形狀和特征。
《畫楫》的拆分部首為“⺮”和“手”,其中“⺮”是竹字的部首,表示與竹子相關的事物,而“手”則是描繪繪畫動作的手。
根據現代漢字字典的統計,整個《畫楫》一共包含了13個筆畫。
《畫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運篇》中,用來形容人們通過繪畫來描繪竹楫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畫”字保持不變,而“楫”字則将其下部的“可”換成了“車”,變為“輯”(輯)。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通常有許多不同的變體。《畫楫》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也曾經有過不同的寫法,例如在金石文中可以發現“畫楫”、“劖”、“舺”等寫法。
1. 他用細膩的線條和色彩将竹楫的美麗畫了出來。
2. 這幅畫楫的技法獨特,仿佛讓人置身于竹楫之上。
1. 畫紙:指用于繪畫的紙張。
2. 楫船:指以竹楫為劃船工具的船隻。
3. 畫家:指從事繪畫創作的人。
繪竹、畫竹
實楫、實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