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線篋”。盛線用的紙夾。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老皇命駕北内》:“先是 嶽甫 嘗上書 孝宗 ,請恢復,不報。 謝 娶 孫氏 。 孫 已死, 謝 發其線篋,乃 謝 所上書副本也。”
“線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總結如下: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建議結合更多古籍原文分析。當前搜索結果中未提供更詳細的語用信息,以上内容主要基于文獻片段推斷。
線箧(xiàn qiè)指的是一種存放線繩或織物線的容器,常用于紡織品制作或家庭手工。
拆分部首和筆畫:線(細的纖維)+ 箧(帶有蓋子的容器)
線:繩結 + 線索(細絲)
箧:竹段 + 箱
來源:線箧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海嶽總志》一書中。古時人們将線繩整齊地收納起來,便制作了這種便于收納和攜帶線繩的容器。隨着時間的推移,線箧逐漸成為了常見的器物。
繁體:線箧
古時候漢字寫法:線櫃、線匚、縣匚
例句:手工愛好者将織物線裝入線箧中,以便存放和使用。
組詞:線團、箧蓋、織物線
近義詞:線簍、線匣
反義詞:線囊、線袋
【别人正在浏覽】